2015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盘点

2015年“十大性与性别事件”出炉 “优衣库门”等入选

(荷兰在线独家报道)荷兰在线记者独家获悉,中国第八届(2015)“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选结果今日出炉,“武媚娘”被剪胸、春晚涉性别歧视、“优衣库门”不雅视频和全面放开“二胎”等十大热点事件入选。

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活动,始于2008年,由十几名中青年性与性别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评点活动关注每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性与性别”事件,致力于在纷繁复杂、存在广泛争议的事件中,通过专业的评点,推进性人权,促进性别平等。

评点强调以性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进行价值立场鲜明的评点,希望以此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公众观念和意识的改变。

以下为入选的2015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




1、热播“武媚娘”被剪胸

1月,湖南卫视热播的《武媚娘传奇》停播4天,复播后发生巨大变化:大量含胸部的镜头被剪成了“大头照”。“剪胸”事件引发网络热议。影视界呼吁尽快出台分级制;网民质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行使公权力的尺度和程序正义;部分女权者提出,男性网民对公权力的挑战也是男性情欲话语的集体狂欢。1月21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回应,称该剧存在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画面,修改播出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点评: “剪胸”行为是文化意识形态管控机构滥权行为的一次极致展示,以管控媒体中的“性”呈现来净化社会道德风气的做法相较往年更极端。压制会激发反抗,“剪胸”生产的仍是针对女性身体的欲望,女性的胸在争论中被作为性符号反复被征用,被进一步性化。要警惕“保护未成年人”这类近年来不断被利用的“道德”武器成为滥权行为的借口,分级制可能是当下影视界争取创作自由的权宜之计,但长远来看,分级化管制或扫除色情都不能完全解决争议,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样化的情欲产品和主体,改变单一消费“女体”的局面。

相关文章:
武媚娘被“切胸”互换开明的性文化
为什么女人也爱看武媚娘的“胸”?



2、春晚被指性别歧视

大年初二,一封以“抵制毒春晚”为题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仅4小时就征集到1000多人签名联署,该信指责春晚《喜乐街》、《小棉袄》等多个节目涉嫌歧视女性、肥胖者、单身者等,要求央视道歉并停播相关节目。11月9日,年初“万人联署抵制毒春晚”的联署人之一、网友李芙蕊将一封建议信寄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呼吁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禁止通过和编排歧视性节目。

点评:生活中充斥着的性别偏见于不经意中建构着歧视,批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春晚”对于改变社会观念是一种有益的倡导策略,激发起相关讨论也是一件好事,但从反性别歧视到“反对极权”,要求审查并禁止某些节目播出,是否干涉了文艺创作的自由?民间文化中的调侃、讽刺、揶揄等,可能是无伤大雅的民俗,也可能是偏见、专断等积弊的意识反映,需要具体分析。社会整体性别意识需要提升,然而观众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也不容小觑。

相关文章:华人看春晚:春晚怎能以取笑女性为乐?



3、农村残障女诗人走红网络

农村残障女诗人余秀华因其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走红,并随即引发社会对其诗歌价值、性、女性、残障的热议。余秀华的网络走红,固然与其诗歌的感染力有关,但也有个人因素在内。她擅长不含蓄、不抒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欲。

点评:公众视野中的残障女性形象大多是被动的、无性的、失能的,余秀华对性的积极追求,打破了社会对女性和残障者的刻板印象,她对禁忌的恣意与放肆挑战了传统的偏见和歧视,多重被压迫者——农民、残障、女性——的身体经验是其生命和作品的重要力量源泉。

相关文章:从余秀华一夜爆红看中国文坛的生存之道



4、反性势力阻碍性教育推进

3月,反性人士指责《中学性教育教案库》毒害青少年,屡次组织群众到济南等地政府部门抗议。相关当事人受到不断谩骂、诽谤和人身威胁,不得不报警求助。最终教育主管部门对抗议者做出承诺:停止《中学性教育教案库》在济南使用。反性势力随即庆贺胜利,给教育局发锦旗致敬。反观从2008年开始进入内地的、倡导禁欲和女性守贞的“青春无悔”课,一直饱受争议却畅通无阻,今年11月继续在西安某高校开设。

点评:民间反性势力借助“保护儿童”和“反色情”的话语,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民间动员、舆论抹黑、人身威胁等,给“性教育”泼脏水,政府相关部门对这类暴力言行的处理方式却是息事宁人,这无疑助长了反性势力的嚣张气焰。反之,源自于西方的、裹挟着性别偏见和性污名的“守贞教育”却一再与本土保守性观念合流,甚至得到某些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这种差别对待,说明整个社会推动全面性教育的意识亟待加强。

相关文章:
针对性学家的陷害,一场“民粹”的暴力
被泼粪,是性学家的光荣



5、“试衣间性爱视频”曝光

7月,一则发生在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的性爱视频在网上热传,网民指责优衣库炒作,男女主角均遭到人肉搜索。商场官方否认事件为营销炒作,并请消费者“正确与妥善使用试衣空间”,引发商界借势营销热潮。该视频后因涉嫌色情被删,多名涉案人被行政或刑事拘留。此事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试衣间并不属于公共场所,在此发生自愿的性行为并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此前,该品牌代工厂数百名女工因遭受剥削而罢工却罕有关注。性爱视频曝光后,公益界人士纷纷呼吁公众关注女工权益。

点评: “性”在公共场所的呈现总是被道德和法律管制,人们无视曝光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而津津乐道于细节八卦。公权力更应关注的是曝光视频行为对他人隐私的侵犯,而不是“色情”是否有伤“风化”。从代工厂罢工的女工到在试衣间享受性爱的女主角,都有女性主体性在公共媒体中的呈现,两相对照,人们对底层女性处境的冷漠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章:
优衣库事件:我有权在试衣间做爱!
优衣库门:“次公共空间”里的公私权之争



6、同志社群反“恐同”教材

针对国内许多心理学教材将同性恋归属为心理疾病的情况,广东某高校学生秋白向教育部申请公开监管信息,未获回应。8月,她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将教育部告上了法庭,后遭遇“被出柜”。12月,国内首部支持同性恋的心理咨询著作《肯定性咨询法》出版,不少心理学、精神医学专业人士表达对同性恋群体的支持和对“扭转治疗”的反对,受到同志社群的肯定。

点评:不少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教材以“科学”话语将同性恋、跨性别、恋物等多元性行为、性倾向者“病理化”,是主流社会对性多元群体的最严重的污名方式之一,近年不断遭到同性恋社群的反抗。政治正确式的“支持同性恋”的表态,并不意味着同性恋的处境已得到改善。性别平权需要对“精神病”科学话语下的性政治布局保持批判,而不只是“一部分人先解放起来”,同性恋运动应与其它性与性别少数运动相互助力。“肯定性咨询法”是社群参与科学话语改造的成果。

相关文章:
我们为什么要对“同性恋治疗”说不?
中国人为什么歧视同性恋?



7、国内举办首届“男德班”

10月,全国首届“男德班”(“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在京举行,引发媒体报道热潮。近年来“女德班”遍地开花,但因强化传统性别分工与性别角色为人诟病。“男德班”则与之针锋相对,倡导颠覆传统性别分工与角色,培养全新好男人。招生广告发布后,女性网友普遍表示欢迎,男性网友则反应寥寥、多有讥讽。

点评:“男德班”虽然遇冷,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性别平等倡导,它向公众明确传递出这样的信号:男人不只是“养家糊口”的单一角色,也可以成为“全参与型的性别平等男”,并在多元亲密关系中承担责任。媒体热议说明“男性参与推动性别平等”具有时代紧迫性,全社会有责任为之推动。不过,如何把男性从固化的性别想象中解放出来依然需要广泛深入的行动。

相关文章:“女德班”是裹脚布的复辟


8、全面放开“二胎”与生育权的争议

10月,为优化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压力,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希望生育的并不仅限于已婚夫妻,曾有人在网上发起众筹,为自己未婚怀孕出生的孩子筹集“社会抚养费”,引发舆论关注。演员徐静蕾在美国冷冻卵子一事,引发了单身女性生育权的争议。目前,我国尙不允许对单身女性实施人工辅助生殖技术。

点评: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优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人口政策不仅要从劳动力和社会资源角度对人的生育意愿和行为进行调控,更要顾及不同生育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其自主性,使所涉及的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合理。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看似赋权于家庭,但如无相关配套措施,则可能导致女性在职业发展中遭遇更多困境,女性社会地位面临更多挑战。将生育权及其所属福利与婚姻相捆绑,使得单身者的生育权难以实现。

相关文章:
政府良治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的人口政策
放开二胎为何让女人忧心忡忡?
“生二胎需要老大同意”为何成为一个问题?



9、华科“泼水节”引发“集体性骚扰”争论

10月底,一篇名为《当女人被流氓文化包围——兼评华科女生宿舍被攻占事件》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引发公众对华中科技大学“泼水节”的关注。部分女权者提出“泼水节”涉嫌“集体性骚扰”,是一种男性霸权,从而要求国家尽早出台反性骚扰法;但另一些人认为这是高校学子自发的狂欢活动,是一种无伤大雅的校园文化。

点评:每个人的身体感受不一样,集体活动中的个体行为也不同。是集体性骚扰还是集体狂欢,比起匆匆定性,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协商与沟通,比如怎样在集体活动中听到更多人的声音,尊重每一个人的意愿,保障少数人的权利也不受损害。在校园里建设平等融洽的性别文化,比单纯地指责性骚扰更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中国式性骚扰,谁在骚扰谁?
男性口述性骚扰:女上司摸我



10、师范男生免费教育遭抨击

今年,福建首次实施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为吸引男生报考提供了优惠政策。据报道,这一举措是为缓解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失衡而设置,此事引发声讨。有女权者发出了对福建省教育厅的政务公开申请。

点评:“免费师范男生”政策的背后,并不是在教育职业领域推行“性别多元”,而是对所谓“阳刚教育”缺失的忧虑,即担心男生因为缺乏男教师引导而丧失了男子汉气质,然而,“阳刚教育”早就被证明是迂腐的性别刻板印象,应予摒弃。鼓励男性进入传统女性职业,目的应在于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但更应该制定有利政策,推动女性进入传统男性职业,打破职业性别隔离。

第八届(2015)“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活动,评委会组成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方刚(召集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
张玉霞,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张枭,中国人民大学
张静,中华女子学院性与性别研究中心
张智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陈亚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阿强,同性恋亲友会
彭涛,哈尔滨医科大学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
魏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015年 年度性与性别维权人物奖 颁奖词
获奖嘉宾:所有在逆境中坚持性与性别平等事业的人
每一种坚持都充满血泪,每一种坚持都弥足珍贵,每一种坚持都足以改变历史。在性与性别平等运动遭遇波折与困难的一年里,幸而有你们,每一个坚守、抗争、活出自我的主体,你们勇敢发声,坚定前行,与这个世界仍有的偏见和歧视抗衡,让“进步”与“文明”不那么简单,为“多元”书写更多的可能。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