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我心中的“抗战”

文/加藤嘉一

(荷兰在线)有一句话我很认同,“小事随脑,大事随心”。此篇的主题是“抗战”,我就随心写了。

“抗日战争”无疑是中国人的说法,与“抗美援朝”等一样,这里头存在着中国政府和人民近代以来所遭受的“百年耻辱”之心态。无论是这个“日”,还是那个“美”,它们也恐怕包含着反对所谓“帝国主义”的意味,虽然我也好奇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眼里,“西方帝国主义”与“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若两者为一致,其动机是什么,若两者为不同,其距离有多远。

在我看来,中国人倾向于把“抗战”视为二战期间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有时甚至全部,“抗战覆盖了二战”似的。在中国居留期间,我也有机会了解到,中国的孩子们在接受历史教育,尤其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抗战”的比例很大,老师也重点讲述它。作为社会或舆论教育普及的“抗战”纪念馆或宣传片等似乎也起着重大作用。

日本人对“抗战”的看法与解释则与中国人有所不同。

日本人一般把它叫做“日中战争”,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日本人通常把其总称说为“那场战争”)的一部分,它不是二战的全部,更不是它覆盖着整个二战。重复一遍,与中国的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据我所知,大多数日本人认为,二战期间,最大的对手还是美国,日本国最后投降于大战的主因则是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广岛和长崎轰炸的、人类历史上唯一被使用的、两颗原子弹。

其实,遭遇原子弹不久,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政府“坦然”接受美国对“祖国”的占领,以及它对日本强行的民主化加非军事化的政策,想来想去,不能不说是很奇特的过程。日本人发动战争时的状态像“武刀”一样果断,接受美国占领时的状态却像“菊花”一样柔软,这种“岛国根性”何从何去,至今既是一个问题,又是一个谜。

作为一名日本人,我坚决认为,梳理日本人的历史观,是绕不开美国的,美国的存在才是日本人重建“正确的历史观”的根源。不容忽略的史实是,在战后70年之际,日本国会和舆论使劲讨论,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紧密关注其前景的日本国《和平宪法》是美国人写的,它并非国产。那么,我也坚决认为,倘若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或要求日本人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是绕不开美国的,不把美国放在眼里的日中交流只好缺乏现实的维度,以及历史的深度。

扯得有些远了。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的历史老师在课堂里告诉我们说,“日本侵略了中国,是给生活在那块土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好好反省,还要思考,为什么当年的日本发动了战争,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的角度和兴趣,进行独立思考,而不要闭着眼睛,变成现实中的,和历史上的盲人。”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不小,我很幸运,在少年时代能够遇见那样的历史老师。虽然那个时候的我没那么喜欢历史课(成绩也差),说实话,对跨越日本史和世界史的中国史之兴趣也不大。然而,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位老师的讲述,以及从中受到的熏陶对后来我与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范式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场战争”在我看来是日本国策的失误,使得日本走向了错误的道路。我赞同祖国长辈、村山富市前首相在1995年二战50年之际发表谈话中的一段话。

“我国在不久的过去一段时期,国策有错误,走了战争的道路,使国民陷入存亡的危机,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为了避免未来有错误,我就谦虚地对待毫无疑问的这一历史事实,谨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时谨向在这段历史中受到灾难的所有国内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日本人务必对历史,尤其“那场战争”坚持抱有诚恳、谦卑的态度,积极地面向未来,继续走战后70年贯彻下来的,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这是我的基本看法与立场。

就一个人塑造历史观的过程而言,有时候,历史老师的功能比历史教科书的存在还要深远。毕竟,教科书是摆在那里,基本不动的(何况,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不是市场上自由流通的一般书籍,而务必经过政府严格审查的),老师则是活在那里,有着自己的意志和观念的。那么,一个老师如何讲一本教科书不可能是死的。历史老师也是人间,有其观念“左”的,也有“右”的。

总之,我是幸运者。

几年前,我在南京居留若干日的时候,一名中国青年向我提出“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历史的真相?”。实在是好问题,我经常也困惑中加以思考。毋庸置疑,走近历史的真相是极不容易的,其过程是漫长的。它要求每一个思考者接触不同的说法和学说,既需要了解各国政府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做着什么样的声明,也需要理解在各国社会的内部所展开的讨论与氛围,因为历史讨论往往是带着多元性的。多元带来开放。多元化的开放社会则有利于人们走进历史的真相。我深信这一点。

就我个人而言,在走进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务必深刻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与声明,同时认真理解在日益开放的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多远声音。在坚持我的中学历史老师传达的独立思考之基础上,本人来到中国之后学到的是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虽然我的历史老师教我日本曾是如何伤害中国人民的,但当时,毕竟没有认识一个中国人,这样怎么能了解中国人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深处呢?在没有交流,不了解对方真面目的情况下单方面地对其历史观做出判断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样不客观,也不真实。

幸亏,我后来到访中国,有机会用中文与中国人民交流彼此的历史观。我在很多的场合,深层次地体会到中国人民所遭遇的伤害与痛苦。接下来,在观察中国社会,参与日中交流的过程中,我务必要记住他们的感情,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她们,怎么想。

反对一切干扰我们走进历史真相之努力的敌人,这是我的“抗战”。

2015年7月29日凌晨 写于北京

作者简介:加藤嘉一,出生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后在北京大学留学,知名媒体人,曾是金融时报中文网、凤凰网、《瞭望东方周刊》等传媒的专栏作家。

(本文受权转自凤凰博报,不代表本网立场。)

更多关于中日关系的文章:

章文:日本战犯灵位为何没能迁出靖国神社?

荷媒看中国: 中日关系解冻现曙光

王冲: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中日难题

凤凰博报
凤凰博报

全球华人最具影响力的博客之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意见平台,秉承凤凰“全球视野、中华情怀、兼容开放、进步力量”之精神,倡导“发布全球华人独立观点”,以理性为宗旨,客观为基础,从全球角度解读中国,用中华情怀关注世界。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