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看阅兵:纪念那些上战场的普通人



【编者按】9月份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最近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阅兵,作为一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仪式,对内宣扬国家力量,对外展示军事实力,成为大国之间互相博弈的重要方式。而在小国荷兰,阅兵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从理论上来说,荷兰已经没有了阅兵很多年,似乎阅兵还停留在殖民地时期。荷兰军队的作战能力虽然比意大利人好一些,但是毕竟是小国没太多好“炫耀”的。荷兰的抗争历史是悲催的。在阿姆斯特丹的“被占领历史博物馆”里面纪录了荷兰在二战以前的自豪以及这段自豪的理由,他们经济相对繁荣尽管大萧条的打击也不小;作为弹丸小国他们有着大片的殖民地;他们有世界第一家航空公司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当然纳粹的到来让这一切都成了泡沫,没多久荷兰人变被纳粹的坦克和闪电战逼的全线崩溃,女王出逃到英吉利海峡的对岸继续“抗战”。纳粹占领一直到二战结束以后。在远东的荷兰人也在之后向德国的盟国日本投降,被送到了战俘营跟其他盟军战俘一样遭受非人的待遇。博物馆的展览最终总结到:“抗战”德军的迅速失败让很多荷兰人错愕和无法释怀。

二战以后荷兰的军队在后殖民地时期以及欧盟一体化以后的定位大为改变,国家也取消了义务兵役制。现在就连“光复日”这样的日子国家也不会进行阅兵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跟一个荷兰外交官的交流中才明白这一日子已经随着德国与周围国家的和解以及欧盟一体化的进行而性质大为改变,名字也从结束占领日变成了纪念和平日。当然这并不是荷兰人忘记了历史,在鹿特丹这样受到了德国严重轰炸的城市依旧有很多老人对德国人十分厌恶,只是争取与邻为善进行和解的愿望已经超越了这些痛苦的记忆本身。

荷兰真正的阅兵发生在6月的“老兵节”。据说荷兰目前有11.7万能够称之为老兵的退伍官兵,他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的一系列荷兰参与的军事行动、维和行动中服过役的军人。“老兵节”那天有约10万人来到海牙,参加各种纪念庆祝活动。来自全国的老兵穿着自己的军装走方阵参加阅兵,被站在一个小台子上的荷兰国王检阅。在荷兰因为没有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在平时是很少像在瑞士那样随时看到兵哥哥的。这天自然最起眼的便是会穿着各式军服出现的老兵们,他们很多人已经年逾花甲。

荷兰的军队的历史不总是光彩的。二战后在印尼的反殖民的战争中发生的暴行让荷兰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在几十年以后以官方身份正式进行了道歉。在90年代荷兰的军队参加维和行动来到波斯尼亚保护平民被塞族武装团团围住,塞族人在后面的森林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Srebrenica大屠杀。后来的视频显示在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离开围剿的消息以后荷兰的维和部队跳着高踢腿舞进行庆祝,这一画面与发生的大屠杀的反差持久的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十几年后荷兰的法院认定荷兰军队应该对在那里发生的大屠杀部分负责,他们知道有危险却将平民交给了塞族武装团队,尽管荷兰军队那时带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蓝盔帽。虽然法院的判决确定了道义制高点为受害者带来了一些正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对军队形象的打击。

在“老兵节”那天回家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曾经在联合国驻黎巴嫩团服役的老兵,他那磨得凶很的旧军装上挂的联合国的徽章格外的显眼。我记得我跟他说我父亲的军队也参与了在黎巴嫩维和,他说是的他记得那里有中国人,就像现在在马里一样荷兰军人和中国军人在一起维和。我已经忘记我们还聊了什么,只记得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很普通的人,跟我说他到家以后要到自己的花园里面度过余下的一天,像他退休以后大部分的时间一样。他的平和就像这里的“阅兵”本身一样,没有太多的政治深意。荷兰的“阅兵”更加像是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些曾经为了自己国家上战场的普通人,把他们放成主体。战争和使用武力本身就充满了对错,充斥着政治家的野心和时代的诅咒,超越了一个个普通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能够理解和驾驭的范围。无论怎样,战场上能够活下来便是幸运,最终能够这尘归尘、土归土的平和或许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愿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阅读更多关于荷兰军事的文章:

珍贵老照片记录荷兰军事史(组图)

荷兰已准备好参与利比亚军事行动

荷兰军事力量的转折点


 

刘毅强
刘毅强

刘毅强,国际法促进中心(Chinese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执行主任、红色高棉国际特别法庭(Extraordinary Chambers in the Courts of Cambodia )被害人代理律师、柬埔寨金边皇家法律经济大学兼职教授。曾受邀在纪念国际法院和平宫建成100周年的TEDx大会上做公开演讲。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