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对校园里女生节横幅的批评,冒犯到你了吗?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从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男生们在3月7日“女生节”为女生悬挂出赞美横幅就成了中国大学里的一项传统。各院系之间明里暗里互相较劲,看谁写出的横幅最精彩、最吸引眼球、最有本专业特色。但近些年来不少学校里打出的横幅越来越“污”,从赞美女性变成了物化女性、表达性欲。

@新媒体女性 晒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横幅,并直言:“这些横幅意在赞扬,实为性骚扰。所谓女生节的女生主体性荡然无存,只见男性借赞扬和关爱之名展现性欲和火辣辣的阳具崇拜。女生节真的是女生节吗?女生节可以考虑更名为男性意淫节了。”

这篇评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但很多人并非反思和批评这些标语,而是对@新媒体女性 及其发起人 @李思磐 感到非常不满。他们大多来自那些被晒横幅的学校,不少都是女生。他们称自己的学校被“蓄意抹黑”、被“妖魔化”,要捍卫学校的尊严,要“哗众取宠”的媒体公知道歉。

身份认同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攻击,李思磐晒出了一些私信,并表示“现在的学生有意思啊”。

其实,这不算什么新现象。学生护校心切的心态,早已有之。我在北大读书时,就有一部分同学对外界的“抹黑”忿忿不平,哪怕这些“抹黑”仅仅是曝光了校内的一桩丑闻、报道了一起自杀事件,或是质疑了一下校长的某个具体做法。对于他们来说,仿佛这些都是针对“北大”这个整体而来,也是针对北大这个整体里的每一份子而来,因此也就是针对他/她而来,奋起反对、组织声讨便成为了必须。

甚至,很多学校都流传起这样一句毫无逻辑的“名言”:“母校就是你每天骂八百遍,但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

我曾经难以理解这些同学的心态,直到一位聪慧的师妹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他们之所以这样激动,是因为如果“北大人”这个标签不再熠熠闪光,他们将非常失落。

这句话当然不乏刻薄、片面,但却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身份认同。

茫茫世界里的小船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茫茫世界里,当你越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航行的方向,越缺乏来自社会的保护,你就会越牢牢抓紧自己的小船,希望它能带给你稳定和安宁。你所拥有的身份标签就是这样的船,其中重要的一艘是你的大学。

你害怕旁人批评母校,哪怕只是学校里个别的、具体的人和事,因为你害怕这会给小船带来伤害。而如果船沉了,你害怕自己就只能随波逐流,埋葬在大风大浪里。

同样的道理,你也反感别人质疑你所在的职业,害怕外地人批评你的家乡,不许外国人对你的祖国说三道四。你将一些善意的批评误认为是蓄意抹黑、恶毒攻击,你学会了“妖魔化”这个词,用警惕的目光看着周围的一切。

因为你要死死守住自己的小船。

到后来,这已经不是经过理性的计算和选择之后做出的决定,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关联,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风浪生存守则

可是,这并不是在风浪中求生存的最佳方法。

你死守自己的小船,不许他人批评,这可能会让你忽视船体一些急需修复的地方。本来,他人的提醒可以让你的船航行得更久,但你的偏袒却让它更快沉没。

你死守自己的小船,可能会让你对更大的不公视而不见。本来,女权倡导者希望通过曝光那些不合适的横幅,来帮助女性获得意识的觉醒和解放,让你面对的风浪不再那样狂暴。但当你气血上头,急着为母校辩护,你可能会错过这样一个机会。你将继续面对那些恶劣的天气。

是的,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获得这样几艘赖以依靠的小船,你不想失去它们。但更宽容和开放对待批评的心态,会让你的船更加坚固,哪怕这些批评中有一些失当的成分。

而且,虽然船能带给你保护,但要想在风浪中生存,归根到底还要靠自己开船的能力。生存法则的基本,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许多学术研究都发现,教育程度越高,民族主义情绪越低。一项针对中国人的调查还发现,收入越高,民族主义情绪越低;农民工的民族主义情绪最高,农民次之,城市居民最低。

有很多种方法解读这些发现。我的一种解释是:民族主义情绪是与对风浪的控制能力成反比的。越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就越不需要依靠身份认同来获取安全感。所以,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在乎身份认同;而农民工又比农民更在乎,因为他们在城市里面对的是更大的风浪、更少的保障。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在动荡世界中的那些代表着你身份的小船也不会是你永久的港湾,不管这船叫北大还是什么大,风浪中的生存只能靠你自己。所以,不如对那些批评看淡些,对你自己的努力看重些。

对于女权倡导者而言,也可以想想:怎样减少对抗性,让更多人认同自己所倡导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怎样告诉她们:姐妹们,这是一艘属于你们的大船,上来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多读几篇:

方刚:性骚扰,男人也是受害者
潘绥铭:中国式性骚扰,谁在骚扰谁?
韩国性游记之二:韩国治理性骚扰值得中国警觉?

方可成
方可成

方可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原《南方周末》记者,政见CNPolitics发起人。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