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公平越幸福: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如何影响幸福感

你幸福吗?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如何影响幸福感

文/缪莹

“你幸福吗?”在2012年央视幸福感调查中,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幸福。那么,一个人的幸福感究竟被什么影响呢?在学界看来,除了个人因素,人们对社会公平的主观认识也是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同年的一项调查中,清华大学的孙凤教授以及罗德岛大学的肖经建教授通过研究对比两千多位北京居民的答案得出结论:公平感对幸福感十分重要,无论是收入公平,还是社会福利公平。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收入差距的绝对大小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这种差距可以激励生产和带动发展,那么就是合理(reasonable)的。但在孙教授和肖教授的论文里,同样的理论并不能被如此简单地应用到人们的幸福指数上。他们发现,在中国,有时就算收入差距的变化在经济学角度上是合理的,很多人依旧觉得幸福指数降低了。相反,有些时候收入差距在经济学角度上是不能被接受的,但它对幸福感的影响却是很小的——在2004年,中国的基尼指数达到了0.48,但幸福感却在一项调查中高居世界第二。

论文指出,人们对收入差距的主观感受远比收入差距的实际变化要来得重要:公平感越高,幸福感也就越高。这种差距在工作上比在生活上要更有影响,也就是说,对收入差距的不满带来的对工作上的不满比在生活上的不满要更为明显。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当下中国的政策是在资源初次分配方面注重效率,而在再次分配方面注重公平。企业可能为了增加生产率而压榨工人,从而导致人们在工作上的不满,影响到社会和谐。确实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工作岗位本身是最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而非收入本身或房产(因为前者直接影响后者)。

比起收入差距,人们更关心社会福利政策:越是觉得福利不公平,幸福感就越低。对此,孙教授和肖教授的解释是,收入分配是一个社会资源再分配系统的构成,形成了有人欢喜有人愁的状态,得益者的幸福指数大幅上升是可以理解的。而社会福利系统则关系到基本生存底线,倘若这个底线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那么幸福感大幅下降也是合理的。

与收入差距不同的是,社会福利对人们在生活上(而非工作上)的幸福感影响更大。这一点和中国的医疗和教育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在05年央行的一项调查中,医疗和子女教育是人民存钱的最重要动因,而为了存钱,人们不得不牺牲消费,因而影响到生活满意度。在这两项原因中,医疗比教育的驱动性更大,这和央行的调查是相符的。

另外,研究还发现,人们的工作满意度是跟随年龄下降的,但生活满意度却不是。青年和老年人都对生活相对满意,而中年人是对生活的满意度最低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刚好经历了新中国最多最动荡的改革,也和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状态密不可分。此外,教育程度对工作满意度有正面影响,却对生活满意度没有很大影响。

在这项研究的结尾,两位教授指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医疗和教育问题,并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国家应该关注在生产线上初次分配的公平状况,保护职工的权利和提高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只有在长期发展中保证了人们的公平感,才能让公民们的幸福感继续上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政见网,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政见网
政见网

“政见”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