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小学生

国民教育在香港

文/杨鸣宇

2012年,香港曾经历声浩大的“反国民教育运动”,最终香港政府搁置推行计划。其实,国民教育在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随之出现:既然国民教育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至于引发今天的反对浪潮?香港浸会大学教育学系学者Tracy Lau尝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她认为,国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塑造对国家的认同感。而这个过程在香港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97前”和“97后”。

在1997年前,提供国民教育的通常是所谓的亲中中学(又称“左派中学”)。1970年,这类学校只有44所,占总学生数目的比例仅为3.1%。不过,相对低廉的学费使亲中中学在香港还未推行强制义务教育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时中国大陆需要通过香港来接收外汇和其他资源,因此北京对于这些亲中力量的指示是:在维持香港现存制度秩序不变的情况下开展爱国教育活动。

但是,在1967年发生的“六七暴动”后,亲中力量和港英政府,以至香港社会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由于亲中力量过分使用暴力手段来发动阶级斗争,使得香港市民转而更多的支持港英政府,同时使港英政府有理由对亲中力量进行整治,亲中中学的数量由此大为减少。随着香港于1977年开始推行强制义务教育,亲中中学的吸引力不再。直至1991年,只剩下一家职业教育学校和五间中学合乎港英政府的资助标准。

1997年香港回归后,亲中国民教育逐渐成为香港教育里的主流意识形态。无论是香港特区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均投入更多的资源到和国民教育相关的事务之中,例如资助到中国大陆进行游学、参观和访问,推广学习普通话,并在课堂教育中加入阅读《人民日报》等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刊物等。当然,更为直接的措施是在正式的课程系统里强制加入“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2011年香港教育局推出了国民教育的咨询文件,建议于2012年在中小学开展强制的德育和国民教育科。由于被指责对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进行撰择性编纂,这份文件随后受到香港社会各方面的反对和批评,最终逼使香港政府放弃所谓的三年过渡期(即所有中小学必须于三年内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在香港的起伏可以折射出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关系在回归前后的微妙变化。作者认为香港市民并不反对国民教育。相反,多数市民认为有必要加深到中国大陆的了解。但是他们反对不加反思地接受经过筛选的教育内容。因此,如果香港政府期望通过强制的国民的教育来塑造国家认同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仍然充满着未知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政见网,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国主义?

 谈荷兰人的爱国主义:“没有了祖国,我还是我”
 
梁振英为何成为民愤焦点?
 

 

政见网
政见网

“政见”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