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世界上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荷兰汉学家的台湾梦

什么是地道的台湾人?嚼槟榔、听台语老歌、吃臭豆腐的荷兰汉学家罗斌十六年前来到台湾,还曾经入选为所谓的”台客”代表。对他来说,“台”不“台”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热爱自己所生活的土地。而台湾就是他永恒的精神故乡。

走进台北大稻埕,就像是走进了鲜活的历史之中,入目所及皆是先人生活过、触摸过的历史痕迹。老建筑多半已拆除重建,但街道轮廓依旧,依稀看得见昔日的老台北风华。碑般矗立的法主宫庙日夜为二二八惨案的牺牲者祈福,百年迪化街依旧布满卖南北货的店铺,守着老店的老婆婆眼底带着一丝苍凉;历史即是如此充满了甜蜜悲伤的记忆。忽闻得远处一阵小鼓声如碎浪,一声轻咿渐悠长,寻声而至,只见木偶乘着灿烂金光飞梭台上,历史突然成了可以重述、可以戏谑的木偶戏脚本。没错,你已经来到了台湾林柳新偶戏博物馆。
 

草根国际化
说到台湾的木偶戏传统,自然不可略过“布袋戏”,虽然“布袋戏”或“掌中戏”是闽南泉漳、广东潮州与台湾一带盛行的民间木偶戏,但将布袋戏文化发扬光大到拥有自己的电视台,戏迷们为主角们建立网站、追溯其身世背景甚至星座血型,绝对是台湾仅有。换句话说,是最具台湾草根性的文化产物之一,但这个木偶戏博物馆竟有个”老外”馆长?还不只是他而已,来自意大利的木偶师傅、法国来求经的小师妹,在博物馆随处可见,手里抓着榔头帮忙布展做装潢。
 

荷兰籍馆长罗斌(Robin Erik Ruizendaal)对此相当自豪:”我们自己策展制作戏台,十个人一起经营博物馆、剧场与基金会,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
打从一开始,罗斌就是偶戏博物馆的主要舵手。2000年他与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合作创立”大稻埕偶戏博物馆”,原址是不到50平方公尺的日据时代老洋房,数千具戏偶挤在狭小空间里,如果戏偶们会说话,半夜里东西洋对话一定热闹非凡。2005年搬到现址后,更名为”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面积扩张了十几倍,两栋相连的四层楼狭长建筑展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里,算是颇具规模的民间博物馆。
 

为台湾本土艺术添增国际视野,是罗斌被赋予馆长重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也没有辜负台原基金会创办人林经甫的信任。在他的主导之下,偶戏博物馆不仅展示台湾与世界各国的珍贵戏偶,也定期推出自创新戏,除了在馆旁的纳豆剧场表演外,他们制作的木偶戏不仅登上国家级的艺术表演厅,更跨海远征荷兰、巴黎、比利时、香港、澳门、土耳其、俄罗斯、意大利。

荷兰人的台湾梦
罗斌的外祖父任职于船舶公司,年轻时航行亚洲各国,将自己对东方文化的热爱遗传给了罗斌。长大后他选择到荷兰莱登大学汉学系深造,热爱艺术和乐的他又立刻深受戏曲的吸引。当时京剧、粤剧等戏曲在汉学界相当热门,喜欢挑战冷门与难题的罗斌反而一头栽入了乏人问津的木偶戏,远渡重洋到福建泉州做研究。
 

1991年罗斌遵循指导教授的建议,到台湾”看看”,这一看缔结了他与台湾的良缘,两年后他回到台湾,这一次他不再离开。在他眼里,台湾是世界上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非常适合木偶戏研究工作;台湾人的友善与热情、开放自由的社会气氛,也让他深深着迷。十六年后,说着标准普通话,略带口音的闽南语,除了外表外,你已经辨识不出他原来不是个台湾人。他对大稻埕附近的小吃如数家珍,酒醉后口里哼的是文夏的台语老歌,说起文化传承的失落,都市更新后历史景观的遗失,他比台湾人更义愤填膺:”台湾人不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我觉得非常可惜。”
 

历史文化的传承
罗斌认为维系文化传统的良药,不见得是美轮美奂的博物馆,他说:”其实博物馆也是一种外来文化,要重新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我们要让它们重新活起来,改良、精致化传统剧码,加强娱乐的面向,因为木偶戏本来就是为了娱乐而诞生的。”然而他最大的忧虑其实来自于流行娱乐文化的威胁,文化的精致度逐渐消失。
 

说到这里,他首度表现出一点对荷兰的依恋之情:”在荷兰,女王象征了国家的文化基本价值,代表着各种崇高的精神;但在台湾人们推崇王永庆,称呼他为’经营之神’,仅仅因为他很会赚钱,就把他当作’神’来崇拜!”他摇头表示不解,一边递来一张做成布袋戏囝仔标的名片,爱之深责之切,我大概能明白他这个”正宗台湾人”的切肤之痛。

(作者:陈宛萱)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