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刚:瘦死的模特儿与性别平等

几年前,一个模特儿因为过分削瘦而死亡,导致意大利议会与时装界颁布太瘦的模特儿不能上台演出的标准,试图以此来缓解时装界对瘦的无止境追求。

面对“瘦死”的模特儿,有人觉悟了,这是一种道德的觉醒。但是,仅靠道德觉醒与禁令,远无助于改变全球范围内女孩子们“逐瘦”的愿望。同样的禁令在法国时装界受到抵制便是证明。

对以瘦为美的追求,作为一种时代的审美标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所以,哪怕是政府颁布一个法令,也难以立即彻底改变。对文化的改变,需要追本溯源,从文化本身改起。改变“瘦美”的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使命。

美国学者康奈尔指出,男人和女人均处于社会性别秩序的体系之中,这个体系包括三种关系:权力关系、经济关系、情感关系。男性在这三种关系中均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两性关系便是以男性的欲求为指标建立的关系。男性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当女性相对缺少社会资源的时候,便只能去拿自己的身体——这一个人资源去交换社会资源。所谓女人的美,是男人眼中的美,是被男人欣赏、评点、购买、占有的美。女人不可能不以男人的审美观为标准,因为只有男人认为美了,女人的美才能够成为一种去交换社会资源的个人资源。因此,男人的审美观便是整个社会的审美观。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主要是男人“审”女人的标准。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对“瘦美”的追求属于父权文化和体制建构的一部。有些女人会认为,是自己喜欢瘦,而不是文化强加的,更不是男人强加的。这一表述体现出的是“观念内化”的作用,即将社会长期灌输的某一观念,视同为自己内心向往的,而意识不到这恰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与强化的结果。

我们时代的主流话语中,男人胖了也会被认为不美,但远不如女人同样胖受到的关注与贬抑为多,而且对男人胖的关注更多从健康的角度切入,不像对女人胖的关注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介入。而且,男人不胖到一定程度,极少有人会闹着减肥的。因为在社会性别秩序三重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决定男人拥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不需要通过身体去讨好女人和其他男人。但女人却不同了,瘦成片了还会认为自己胖。胖的不是身体,而是对“瘦美”的追求已然成为一种竞赛,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最有魅力的女人,在超过其他女人的过程中获得交换更多社会资源的资本。所以便出现“没有最瘦、只有更瘦”的偏执,在这一过程中,女人成为推动“瘦美”文化的重要力量。

对于时装界而言,它同样被社会文化影响着、决定着。在整个社会推崇以瘦为美的风潮之下,时装设计师以此标准设计服装,并选择模特儿。如果模特儿“胖”了,设计师在那服装中浸入的美学理念便体现不出来了。设计师强调社会需要这样的审美标准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在参与到这样审美标准的建构当中。甚至,许多时候时尚界是建构审美标准的主力。

所以,如果两性在社会性别秩序关系中的不公正处境不改变,一纸禁令无助于改变时装界对“瘦美”的追求,时装界不过是回应了这种社会性别秩序而已。即使有少数国家的时装界禁止过瘦的模特儿走秀,这样的禁令也难以坚持太久。

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性别秩序与文化的改变,正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纸禁令并非无用,它发出了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可能影响一些人,去反思和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标准,而在这反思与颠覆的过程中,社会性别秩序的“自然合理性”便面临着挑战。于是,更多的声音就会发出,并可能进而带出在更多方面促进对女性保护的规定、法律相继出台,而正是这些将一步步改变社会文化。

社会审美标准的改变,性别文化的改变,社会性别体制与秩序的改变,三者是联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一种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才有积水成渊、积沙成滩。

作者:方刚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本文经授权摘自著作《方刚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方刚
方刚

方刚:性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性多元、性教育、男性气质、性别暴力研究,在国内外出版著作50多部,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中国唯一成员,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