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反资本主义趋势

当"能赚会花"成为许多中国白领的人生目标时,这些西方青年却在以实际行动推行"反资本主义"。他们主张取消政府,催垮垄断,逆行全球化,并针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提出"不买名牌货","不订购时尚杂志","不吃垃圾食品","不住大房子","少开车,少乘坐飞机"等行动纲领。
 

悠久历史
是否可以把"反资本主义"看做是当前金融危机的产物呢?它究竟是一股短暂的潮流还是一种普遍趋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朱锋教授说,左翼思想在欧洲有很深厚的社会基础。抗议者的群情激涌让他想起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欧洲产生,因为它确实有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学教授路达雅说,"反资本主义"并不陌生,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浪漫派文艺运动其实就是反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批量生产和庸俗消费。但那是一种贵族审美趣味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鄙夷和挑战,跟目前这种"反资本主义"不太一样。当前的"反资本主义"与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嬉痞主义"一脉相承。那时的嬉痞就已经提出不追求物质生活,保护自然,直面本性的人生观了。
 

"嬉痞主义"虽然没落了,但前卫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在追求类似的理念。美国某高校一名年轻学者更走极端,写了一本类似《共产党宣言》般的小册子,来宣扬以原始部落生活为模板的无政府理念。

叛逆子女
就象嬉痞大多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当前的"反资本主义者"基本上也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对父母一辈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和不满,因而想寻求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
 

美国男孩罗伯特居住在阿姆斯特丹。他在纽约郊外长大,父母都在曼哈顿某跨国公司总部任职。他说,看到父母朝六晚八,每天上下班各要开一个多小时车,还要经常加班出差,他本能地对大公司生活反感起来。因为这个原因,他一个人离开家,远到欧洲来寻求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
 

大卫是一名荷兰的自由职业者。他的父亲是成功的金融记者,母子俩随父亲在荷兰,挪威,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居住过。自小就周游世界,住花园洋房,上昂贵的国际学校,大卫说他对物质生活早就提不上兴趣了。他反感公司制度,反感郊区的大房子,甚至为自己这辈子从没有穿过西装而感到自豪。他说自己的大多数朋友也象他一样左倾,有不少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大家关心的话题是文化艺术和历史时政。
 

小众行为
朱教授说,"反资本主义"只代表了西方社会的一种声音,只能说明西方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特点。路教授也强调,无论是"反资本主义者"还是嬉痞,其实都属于小众群体。大部分西方人跟中国人一样,也属于消费的追求者。不少目前高唱口号的年轻人几年后可能就会为生活"所迫",而加入有房有车的主流群体。
 

然而,这些人对社会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他们会把自己的理念传给下一代,并通过生活的细枝末节来改变社会,尤其当他们当权了以后。现在欧洲的社会主义倾向就与其精英阶层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学运的活跃分子有直接关系。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