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面上飞翔的荷兰人,原来得到的都是世界冠军的“指导”?

 
北京奥森公园的中国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灯火通明,亮橘色的荷兰国家标识“NL”在LED灯和透亮的冰面相互交映下格外耀眼。此前,荷兰驻华大使馆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对国家标识“NL”的拍摄。
 
图/荷兰驻华使馆授权使用
 
这次的拍摄像是在北京的荷兰人给故乡寄去的一封手信,信中是无论何时何地荷兰人基因里对冰雪运动的情有独钟。
 
不仅如此,在近日举办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上,来自荷兰的小将克莱依维尔德在首个项目女子3000米的角逐中夺冠。
 
克莱依维尔德对能够在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地夺冠很兴奋,她表示,“这个场馆非常美丽,冰面的体验也非常好,我为能来这里参加比赛感到荣幸。”
 
即将到来的2022年,对于热爱冰雪运动的荷兰人来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来临,2022年也是中国与荷兰建交50周年。
 
作为欧洲中高纬度地区的众多国家之一,荷兰到底有多热爱冰雪运动?荷兰人又为冰雪运动的传承带来了怎样的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
 
· 刻在DNA里的冰上文化
 
· 荷兰人的滑冰装备有多厉害?
 
· 体育竞技的同时不忘可持续发展
 
 
 
 
刻在DNA里的冰上文化
 
1608年的荷兰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欧洲正在经历着“小冰河”时代。
 
荷兰画家亨德里克·阿维坎普(Hendrick Avercamp)创作了橡树油画《滑冰者与冬季图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滑冰者在结冰的河流上享受一天的情景:有个子还不到大人腿长的小孩子走上冰面,有人三五一群玩着冰球。
 
《滑冰者与冬季图景》,图/Hendrick Avercamp 公共领域协议
 
2019年冬天,笔者有幸在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欣赏到这幅画;几天后,笔者又在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门前看到了类似的情景。跨越400年的时间长河,从画笔的记录到照片的拍摄,荷兰人对冰上运动的热情百年如一日。
 
在阿姆斯特丹滑冰的人,图/闻雨 摄
 
在荷兰,孩子们两岁学会走路,三岁学会滑冰,四岁学会骑自行车。荷兰弗里斯兰省的初中将滑冰纳入课程,每周去溜冰场两次。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是一家五口中最小的一个,他告诉笔者,自己六七岁时就开始和父母一起去滑冰了,贺伟民的记忆中,每次滑冰结束后从冰天雪地回到屋子里喝上一杯暖暖的热巧克力,这也使滑冰成了他最爱的家庭活动之一。
 
“荷兰的冬天,天然就拥有很好的冰面,时至今日我仍然热爱着滑冰这项运动。我想,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运动文化,那里的孩子们从小就会受特定的氛围熏陶。而滑冰和速滑,就刻在我们荷兰人的基因里。”贺伟民这样感叹道。
 
滑冰的孩子们,图/ pixabay图库授权使用
 
2021年2月初,好多荷兰人开始摩拳擦掌等待着“11城巡回”,这一“巡回”设计了一条环线联通起荷兰北部11座城市的多条运河、河流和湖泊,全程将近200公里。
 
为安全起见,要求整个过程中冰面厚度必须不少于15厘米。合适的天气条件不好遇到,除了要足够冷,如果雨水过多也会使得冰面不符合要求。因此自1909年该项运动开始时,总共只举行过15次。
 
图/Matthijs CC BY-NC-ND 2.0协议
 
荷兰人的滑冰装备有多厉害?
 
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努力,不断迭代的硬件设备也是确保本国运动员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贺伟民告诉笔者,荷兰政府支持创新型公司、研究机构和顶级运动员进行三方合作。
 
在工业化产品普及之前世世代代都通过将一把普通的椅子放在冰面上辅助推行来学习滑冰。不过,文化的传承在特定的时代里以时代独有的方式呈现。
 
由荷兰通讯公司KPN等公司就联合开发了智能滑冰椅,这种白色高科技滑冰椅配有绿色手柄,专为儿童学习滑冰而研发。滑冰椅在多处装有传感器与激光设备,有助于直线滑行,同时滑冰椅子可以实现智能感应了解冰场和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可检测平衡是否良好,以及滑行动作是否正确;随后滑冰椅利用内置的扬声器提供实时的滑冰技巧与指导。
 
得益于椅腿的特殊设计,孩子们的冰鞋不会被夹在后面,这些创新使孩子们在学习滑冰中获得乐趣。有趣的是,它的提示语音是由荷兰历史上最成功的滑冰运动员之一的斯文·克雷默 (Sven Kramer) 录制。荷兰孩子们在一开始学滑冰就是在世界冠军的“指导”下了。
 
Sven Kramer,图/ McSmit CC BY-SA 3.0协议
 
荷兰人的创新精神也助力他们在冰面上越飞越自由,离合式冰鞋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约半个世纪前,荷兰生物机械师Gerrit Jan van Ingen Schenau发现速滑选手必须在脚踝和膝盖完全伸展开之前抬起自己的固定式冰鞋,从而防止刀尖滑坡冰面减慢速度。
 
1984年,这位工程师在阿姆斯特丹利用弹簧和铰链使得溜冰鞋的鞋跟可以提升,从而让运动员完全舒展开,这就有了离合式冰鞋的发明。
 
到了90年代,不断改良的离合式冰鞋通过荷兰的年轻速滑运动员进入大众视野并在90年代末全面普及开。
 
冰鞋,图/荷兰驻华使馆授权使用
 
再譬如,速滑运动员需要测试滑冰时的阻力,这包括了风的影响、冰的质量,以及溜冰鞋使用的金属材质。一方面要确保运动员在这项高速运动中的安全,另一方面顶尖比赛中0.1秒的差别都是天壤之别。
 
参加比赛的选手,图/David Rosen CC BY 2.0协议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风洞实验室的航天工程师南多·蒂默(Nando Timmer),举起了一个5厘米长的锯齿形带状物,这是一项简单但革命性的滑冰创新。
 
不久前他发表一项研究报告《贴身弹力服上的锯齿形胶带扰流器对速度滑冰性能的影响》,将自己的航空科学知识应用到运动员身上,他发现运动员身体的特定姿势以及特定变换可以减少空气的湍流以及形成的阻力,将最小化气流的技术与现代设计进行了融合。
 
荷兰企业、研究人员通过先进的研发技术确实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助力,而这样的合作方式也体现在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中——中国在东京奥运会之前也请了专业团队与顶尖运动员“梦幻联动”。
 
7月31日东京奥运会女子帆板RS:X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卢云秀夺得冠军。在比赛开始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朱谦及其团队就把赛场环境、水文信息掌握透彻和分析清楚,给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体育竞技的同时不忘可持续发展
 
荷兰创新技术加持的不仅是运动员的装备,也包括荷兰人的运动场馆。
 
2018年,荷兰又提出了“荷兰因体育而团结”(Sport unites the Netherlands)的国家体育倡议,后续又衍生出几个区域性倡议,这一倡议以可持续的体育基础设施等六大支柱为支撑。
 
据称,一个荷兰人从家门口到最近的体育设施,平均距离只有600多米,且体育基础设施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也将可持续纳入议程。
 
以荷兰著名的室内滑冰场Thialf为例,Thialf建于1966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场馆设施需要进一步翻新,以吸引顶级赛事。
 
参与翻新的全球食品加工及众多工业领域技术供应商GEA 提出了低能耗制冷解决方案,在确保最高性能系数 (COP)的同时,提供最佳的冰质。翻新后的升级制冷系统实现节能52%, 超过原定的50%目标。
 
此外,通风系统对于创造合适的滑冰条件很重要。由流体动力学工程师和专家组成的荷兰企业Actiflow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最终实现了在冰层附近保持低温,同时保证适宜运动员比赛的条件(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以及舒适的观赛环境。
 
荷兰室内滑冰场Thialf,图/Evelien1009 CC BY-SA 4.0协议
 
除了冰上运动,荷兰人最引以为豪的可能就是本国最大的足球场是阿姆斯特丹的约翰·克鲁伊夫竞技场(Johan Cruijff ArenA)了,这一竞技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碳中和”。
 
约翰·克鲁伊夫竞技场,图/Syrcro CC BY-SA 3.0协议
 
此外,竞技场鼓励热爱运动的人们绿色出行,如果游客是开电动汽车来的,那么停车场也可以找到充电点;乘火车前来的则可以获得折扣,接送人们从一层楼到另一层楼的自动扶梯可以利用获得的能量发电。体育场内大约80%的照明是由运动传感器控制的节能LED灯泡组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打开和关闭。
 
正如竞技场的首席执行官亨克·马克林克(Henk Markerink)所说,“平衡人类健康、地球健康和企业利润,这一原则必须成为我们的DNA和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一理念在十多年前可谓超前于世界。
 
对于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而言,落实“绿色办奥”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北京冬奥组委正式上线“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1.0版,通过碳普惠方式,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低碳行动,为低碳冬奥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这一小程序也实现了升级,推出了全新中英文双语模式,倡导“蓝天打卡”行动。
 
中荷两国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以及绿色奥运的关注也与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英文为:“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相呼应。
 
让我们期待各国奥运健儿在冬奥会的赛场上赛出水平、赛出精彩,也期待世界携手走向更美好、更绿色的未来。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