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真的是世界农业的标杆吗?

2017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篇《This tiny country feeds the world》(弹丸小国,喂饱世界)让世界认识到,面积只有中国重庆市一半的荷兰,其食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

 

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是它为世界农业提供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却早已存在的解决方案。

 

但是,荷兰农业真的如此完美吗?

 

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荷兰的农业发展,其国土上70%的山鹑、黑尾豫、云雀都已经销声匿迹。以“高效率”的名义大面积扩张的农业不仅吞噬掉了小型农场,还改变了原始地貌。而“效率”与”高产出“让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比如,荷兰高质量的奶粉享誉世界,这些奶粉源自180万头荷兰奶牛。不过,这些奶牛并不是只产奶的机器,如今它们的粪便已经多到无法处理,一些奶农将粪便偷偷倒入河中或者堆积在垃圾堆里,地下水因此被污染。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甚至建议荷兰在未来十年中减少40%的奶牛数量来应对这一“牛粪危机”。

 

虽然荷兰在线HelanOnline之前报道过一些处理牛粪的创新科技,比如《牛粪做的衣服你敢穿吗?》,《荷兰政府将投资1.5亿欧元资助牛粪发电项目》等等,这些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农产品出口国,是否减少奶牛数量并不是根据一个环保组织的建议,政府下达命令也要算清楚农民手上的选票,真正起作用的是市场需求。荷兰奶农们认为,他们这片土地天生就是用来产出牛奶的,让它们停止出口奶制品的想法很天真。

 

不仅仅是畜牧业,种植业也有同样的争议,如果荷兰农民们不去提高亩产量,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等科研机构不研发新的农业种植技术,连荷兰人都不发展农业了,谁能替补“喂饱”现在的人、或者更多的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荷兰农业主管 Natasja Oerlemans 给出了“喂饱世界”的代价:荷兰持续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率的,如今荷兰在欧洲的生物多样性排名上非常低,仅次于马耳他,只有15%的原始生物多样性得以保留。

 

现在,荷兰人似乎意识到他们的农业发展到了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和其他国家都不在一个战队。由于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们已经开始反思是否应该持续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

 

说到世界农业的标杆,荷兰农业应该还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也还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只是对于荷兰来说,它要开始思考下一步了。

 

(综合dutchnews、theguardian、agriculture.com报道)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