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作用启航丝绸路

中荷作用:云锦与绒花启航丝绸路

(中荷作用文化交流项目第二期:云锦与绒花)

“中荷作用”是一个聚焦传统手作的中荷文化交流项目,项目团队是一群年轻的“中荷人”,扎根在中华文化,熏陶于荷式生活,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此次交流,中荷作用邀请了五名荷兰杰出设计师来到南京,和五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以组合配对的形式一起工作,相互学习,实验新工艺并创作出新的产品。在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制造与创造,不断地相互碰撞、激发火花,并最终融为一体,用实践来探讨传统手艺在新时代、新人群中的传承、创新与推广。中荷作用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吹进一股西风,再次掀起全国乃至世界对南京古都文化的关注,在展示出南京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打造出南京突破创新的城市形象。

继上一次以秦淮灯彩为主题的第一轮交流过后,第二轮的合作便紧锣密鼓地在五一节后的春日暖阳里展开了。本次的交流项目将聚焦点落在了云锦和绒花,而链接彼此的正是两者相同的原材料——蚕丝。“丝”是中国一直以来的骄傲,我们在千年前最早使用了蚕丝,又发明了利用蚕丝制作衣物的先进织造技术。我们更勇敢无畏地开辟出了长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 ,把傲人的文化艺术传去了远方。而中华文化也正像这丝线一般,绵延悠长,细密坚韧。

接下来介绍本期中荷作用交流项目的两对手艺人和设计师组合:他们分别是绒花,赵树宪- 叶似珂,以及云锦,郭俊- 孟语乐。

绒花是把蚕丝线用细铜丝卷成绒条,再经过塑形而成的工艺品。通常用来表现花卉和鸟类。绒花始于唐代,曾经是皇室贡品,清末民初时流入民间,成为节庆装饰和时尚配件。绒花那蓬松柔软的触感,还有时而淡雅、时而艳丽的颜色,都十分的可爱讨喜。参与项目的赵树宪老师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他和绒花的结缘是在南京人造花工厂,当时年轻好学的赵老师走过了工厂流水线里的每一个车间,掌握了绒花制作的全部技术。工厂在市场经济时代倒闭,于是和绒花这一别就是十多年,期间赵老师都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没想到如今还能有复苏的时机。

现在赵老师在甘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里有着自己的工作室,能够继续创作绒花作品是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惊喜的好事。最近他正在为自己十月份的个人展览准备展品,平时也会完成一些客户的订单。与之合作的荷兰设计师叶似珂Jetske Visser毕业于埃因霍分设计学院,她的作品流露着细腻情感和诗情画意。对丝织品和陶瓷钟爱有加的她,最擅长捕捉柔软即逝的动人之美。

云锦是中国汉族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名云锦。它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是中国和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银发飘飘的郭俊老师是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艺术总监。郭老师从小爱好美术,一直保持着绘画的自学和练习。年轻时候的他一直努力要报考艺术院校,可惜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下农村的历史大潮,使得自己的美院梦想无法实现。机缘巧合下,年轻时的郭老师看见了云锦的招工,要求是具有美术基础,而绘画见长的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在1973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云锦艺术生涯。

一转眼已经40多年过去了,郭老师也和云锦经历了起伏跌宕。如今的他在自己的云锦大师工作室里从事着高端艺术品的创作。来云锦研究所学习合作的孟语乐 Merel Karhof 是叶似珂的学姐,在埃因霍分毕业后又去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深造,现在定居在了伦敦。对风及其敏感的她,创作了多个以风为主题的设计。她的代表作“随风而作 Windworks”运用了两座荷兰老式风车和一台自己设计制造的风能针织机,一起完成木材切割、羊毛染色、和面料针织的工序,创作了一组家具产品系列。

五月初至六月中旬,在第二轮中荷作用中,两对工艺美术大师和荷兰设计师将共同完成六周的交流合作,探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研发东西合璧的新产品。全部五对的合作过程与成果将最终以展览、书籍、电视纪录片等方式陆续向大家呈现。

相关内容:

中荷作用:当荷花遇上郁金香

 

中荷作用
中荷作用

中荷作用由一群年轻的“中荷人”创办。他们扎根在中华文化,熏陶于荷式生活。致力于搭建中荷桥梁,推进双方的文化交流、资源整合,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并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