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祠堂

【传媒生力军】祠堂在中国乡村兴起?

参赛学校:复旦大学

学生:郑生竹  指导老师:曹晋

“清明、冬至有活动,好多人来烧香,是死人节日”,当被问到祠堂平日里有什么活动时,刘家祠堂管理人员老刘说道,“上人死了,牌位就在上面,清明、冬至人家送钱来,捐钱都是在清明、冬至”。

清明节之前的3月份,为调研我所在乡村民间信仰问题,在短暂的三天采访里,我们安排一整天时间走访了所在镇上的4个姓氏的祠堂:刘家、郑家、江家和程家。

我的家乡——黄墩镇位于怀宁县的中部,318国道作为镇里通向外界的主干道贯穿乡镇的街区,多条乡村公路从国道边延伸而出,连接着底下大大小小的村庄。其中一条乡村公路是通往县城高河的捷径,刘氏宗祠就位于这条乡村公路旁。

守门人老刘并不是每天都到祠堂固定“上班”,我们是看到贴在祠堂大门上的联系方式,拨通老刘的手机后,他才从家里骑电动车过来。我们告诉老刘是从大学过来做调研的学生,想了解了解民间的祠堂。递上一根皖烟,老刘饶有兴致的与我们聊起了刘家祠堂的历史,“200多年了,乾隆年间建的,前面那部分是另作的,(老的)76年被拆掉。以前供销社在这”。

从刘家祠堂悬在墙上的简介看到,刘氏族人2002年赎回原为供销社的产权,“永归吾族人所有”。2003年再筹资将祠堂前方的古戏楼重新修缮。2012年“由内到外,全方位更新装修,使古老宗祠锦上添花,更加辉煌壮观”。

在老刘的指路下,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郑家祠堂,其管理人员老郑是一个当地的低保户,70多岁,说话有点含糊,“过去祠堂有公田有公地,有赋租,现在我管理祠堂要吃要喝,(祠堂)一年也有万把块钱的开销,一个月公家给200多块钱,吃是公家的,公家把米、油盐”。当我们骑电动车去寻访郑家祠堂时,他正在祠堂不远处锄地,我们也是看到贴在大门上的手机号码才找到他的。

当我们问到农村现在为什么都在建祠堂,老郑说:“农村现在的祠堂越搞越新,就像个人建楼房那样,开始楼房那是什么样(意指不怎么样,笔者注),现在楼房都漂亮了”。当以同样的问题问及江家祠堂管理人员老江时,他也说出了类似的话,“现在各姓家族都相信这个事,别人家祠堂建起来,我们也建,各族姓的问题,不建不光彩,主要是为老祖找个安息之地,从以往到现在把传统继承起来”。

江姓祠堂是我们看到的四家祠堂中最为豪华的,据老江介绍,祠堂总耗资300多万,由湖北的一家园林设计院专门设计,2012年落成,占地面积1080平方,门都是红楠木造的,窗户是紫檀。该祠堂是二层木质结构,祠堂正门的台基上建有汉白玉栏杆。

江姓祠堂当时修建时“人头款”一人100,总捐款人数统计不到,大概2万人,也有捐5万、8万的大户,这些人一般都是在外面的老板。祠堂的财务是江姓族人自己选人管理,修建祠堂的时候大概有个十多人组成的主管人、财务主管、建筑主管团队。目前祠堂还在修谱,祠堂前面那个广场还未建好,祠堂还专门建有厨房招待来祭祀的人。

如此巨款为什么不用在修路或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上,老江笑着回答我们:“这是祭祖的必要,修路没有这个积极性高,修路时有的人会说我这个路走的少,我不出钱,但修建祠堂是全族的事情”。

程氏宗祠是我们调研的最后一个祠堂,该祠堂位于山丘下,祠堂的前方竖着两根五六米高的石柱,石柱身上刻有龙形浮雕。我们拨通程氏祠堂联系人程起佩的号码,程称在外地忙,赶不过来。我们谎称是从上海到此来祭祖的,他在谈话中提到祠堂现在已修了300多万,捐款的钱还不够,希望我们这些大老板多捐点钱。

(文中采访对象都为各个族姓祠堂的管理人员,且只有程姓祠堂管理人员的姓名能在联系方式上看到,其他三位采访对象都只获知了他们的姓氏。)

注:本文为传媒生力军参赛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2014全球新媒体创作邀请赛首次进入中国,来自人大、中传、复旦、暨大、厦大、川大六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生力军,将在“荷兰在线”这个国际媒体平台进行一场梦想与实力的终极PK。大赛分初赛和决赛,贯穿2014全年,优秀作品将在网站及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