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能否兼容?

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能否兼容?

(荷兰在线“族群、移民与宗教”系列一)

在美国社会内部,华人的基督徒身份认同超越了世俗的华人与美国人身份认同。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可以兼容,亨氏所预言的文明冲突看来是可以避免的。两种文明可以和平相处的前提是普适性价值的存在。

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明间的差异。亨廷顿对中华文明表现出极大忧虑,认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一起对西方文明构成极大威胁。1996年底,《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以下简称《文明的冲突》)一书的出版,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文明间冲突的观点。在另一部重要著作《我们是谁?——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中,亨廷顿将关注的焦点从国家间、文明间的冲突,转向美国内部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冲突。其大意是:美国的国家认同正在走向衰败,次级认同伴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不断兴起,从而挑战了国家认同的根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基督新教文化,并将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

随着大量华人的进入,不少美国人开始担心起来儒家文明可能对美国新教文明带来的影响。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能否兼容?儒家文明是否会阻碍华人成为美国人呢?美国普渡大学杨凤岗教授在《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美国宾州大学出版社,1999)一书中做了回答。

近30年,在美国华人社会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不断攀升,大约占到华人总数的25-30%。大量华人来美之前在第三世界的经历,以及来美之后作为少数民族群体的移民经历,令他们渴望规则、秩序和人生追求,期待从宗教中得到解释与抚慰。华人移民重视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道德。看似不同的两种文明,他们却在基督教内找到了一种与儒家社会伦理相匹配的良好的价值观。华人基督徒把儒家的仁等同于基督的仁爱,认为儒家的这一核心原则与耶稣的新诫命“爱”非常接近,并坚定地认为儒家的仁与基督教的爱是结合的。亨廷顿强调美国以新教立国,新教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华人教会极为推崇“新教伦理”,与所谓的“美国核心文化”是一致的:成功、节俭,延后的满足与精神的回报,这与儒家所推崇的价值观又是极为相似的。考虑到儒家思想中缺乏明确的上帝观念或精神世界,华人基督徒试图对其进行解构与再建构,以期与基督教文化相适应。儒家正统的核心是道德价值或社会伦理层面,而基督教的本质是关注超自然的精神层面的,基督教和儒家思想不在同一个水平上竞争,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冲突。他们甚至希望华人神学家可以吸收中国圣人的思想建立一种新的神学,使华人能比较容易地接受基督教信仰。

即便在华人教会,其成员也能一方面有选择地同化于美国社会,一方面又有选择地保持其民族文化;对于一些个体而言,其身份可以是多元的、叠合的。华人基督徒认为,基督教是普世的信仰,他们的基督徒身份认同超越了世俗的华人身份认同与美国人身份认同。他们相信,基督徒身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对性的基础,他们可以选择性地接受与拒绝某些华人的东西与某些美国人的东西。

就杨凤岗的研究来看,华人的儒家文化与美国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并没有出现《文明的冲突》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可调和。最起码在美国社会内部,华人的基督徒身份认同超越了世俗的华人与美国人身份认同,出现了一种叠合式认同。再回到杨凤岗与亨廷顿的对话中,亨氏所预言的儒家文化圈与基督教世界之间的文明冲突看来是可以避免的。两种文明可以和平相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普世性价值的存在。

注:杨凤岗教授于1997年获得美国天主教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普渡大学社会学系,并担任普渡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专注于中国宗教变迁,美国移民宗教研究。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刘峄阳
刘峄阳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从事移民、宗教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生于孔孟故里,与圣人为邻,却未曾研读儒家经典。表面放荡不羁,实则谨小慎微,于大节处不敢毁伤丝毫。喜饮酒,好与才俊把盏言欢,但酒量不济,有辱鲁人之名。中学向往作家,大学误入愤青之途,后钻研学问,乐在其中。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