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断欧洲”—希望还是恐惧?

“中国买断欧洲”—希望还是恐惧?

欧洲市场到底有多少中国资金仍暧昧不明。在中国投资商大举进入欧洲的过程中,欧洲企业一方面担心将受到中国控制,另一方面又渴望和中国合作共同开发商机。

中国并购热潮
近年来中国资金快速进入欧洲市场。中国企业除了在欧洲设立分部外,也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吸收欧洲技术、资产和品牌。鹿特丹JBR私募基金咨询公司的德克森(Marc Derksen)先生说,目前中国在欧洲的并购集中于技术密集的产业,如高新机械。除此之外,中国企业也对欧洲的高端奢侈品牌有浓厚兴趣,如珠宝。由于这个倾向,目前德、法、英为中国并购的主要目的地。不过随着并购潮流逐渐从高端转向中端产业,从技术转向服务行业,中国企业自然会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荷兰公司。

尽管媒体叫嚣中国“企图买断欧洲”,据德克森了解,去年荷兰的并购案例中按资产结算只有百分之二来自中国。他解释,这并不说明只有少量中国资金在荷兰流动,相反中国资金很多,只是进入渠道不明。大部分中国投资商会委托新加坡或香港的基金公司代理,而这些公司的欧洲总部一般设在伦敦,中国资金经伦敦后再转移到欧大陆,到最后已难辨清资金来源。

宁愿有个中国老板
比照一二十年前欧洲公司踊跃到中国淘金,如今中国公司正在踊跃往海外拓展。据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中介说,很多中国买家想进入欧洲,然而找到合适的欧洲卖家却困难重重。“欧洲企业不愿将其资产或技术卖给中国主要是因为缺乏信任,”浙江大学的格瑞分教授(Mark Greeven)说。“一来欧洲企业不了解中国企业如何操作,觉得他们缺乏透明度而不便合作;二来欧洲企业觉得中国企业缺乏责任心,因而很难将自己公司的前途和人员放心交付给他们。这种低信任是由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培养相互理解至关重要。”

德克森认为,在商业文化层面中国和欧洲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对人的管理上。例如,一些德国家族企业因缺乏后裔继承而受到并购的威胁,他们给基金公司佣金让其不要将自己卖给中国人。这些企业的员工非常担心,换了中国老板后他们的福利将会受到损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德克森说。“据某家被中国企业收购的荷兰公司说,宁愿有个中国老板也不要有个法国或西班牙老板!”

中欧联手开发未来
在欧洲公司的传统观念中,中国投资商满口袋金币,花起钱来不在话下。然而现实中他们却发现中国商人比欧美商人更加精明苛刻,与中国人谈判也要花更长时间。欧洲卖家的招标中,第一轮往往只对欧美买家开放,这并非因为他们看不起中国人,而是完全出于效率考虑——当第一轮招标落空后,他们仍有时间考虑中国买家。“不过中国企业的效率正在显著提高,”德克森说。加上欧洲地方政府以各种举措鼓励中国投资,他预计未来几年内欧洲的中国投资会明显增长。

由于欧洲市场的复杂性和分裂性,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条充满荆棘、见效缓慢的路。因而,大部分中国企业会选择通过基金公司购买欧洲企业来进入市场。在中欧企业家和基金公司的磨合过程中,他们已经发现了新商机,即利用中国资金和欧洲技术联手到巴西等新兴经济中去发展。这种崭新的合作方式刚起步,但或许展示了一条前途康庄的道路。

岳韬
岳韬

岳韬,知名作家、跨文化培训专家。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当过记者、编辑,现从事商务培训和写作。频繁在中英文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于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红蟋蟀》,荷兰文版Schemering boven Shanghai于2015年1月推出,英文版Shanghai Blue将于2015年秋面世。岳韬目前正在创作第二部小说。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