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van der Hilst站在上海外滩展示他的摄影作品

一位荷兰摄影师与中国的不解情缘

7月末的上海,午后热浪逼人。荷兰在线记者驱车前往建国西路一处住宅,拜访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资深摄影师。他叫罗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出生于二战时期的荷兰,在四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走遍世界各地,手中的镜头将无数的时空组合定格为永恒,包括他钟爱并为之停留的中国。

行走中的摄影生涯
“I’m an old goat.(我是个老顽童。)” 罗伯特点燃一只烟,将桌上一本画册递给记者翻阅。画册名叫《永恒的世界》,六个月前由一家中国出版社付梓,画册共收录230张照片,每一张所注明的拍摄时间地点都相差甚远。七十年代摩洛哥村落奔跑的儿童,八十年代美国旧金山的异装者,九十年代初的上海…… 75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人文风情在书页间流动,无声地折射出摄影作者丰富的旅途经历。

“我更是个很幸运的人。从小喜欢艺术,16岁时发现了摄影,(创作的)激情就从未停止。” 罗伯特笑说自己似乎从来没工作过。稍年轻时,他总是受欧美众多知名杂志之托奔赴世界的各个角落采风,尽情汲取灵感,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如今他在巴黎的家中用一整个房间放置多年的底片,为出版这本画册,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从中精心挑选。他对记者说,自己记得住每张照片的拍摄情景。

其中自然有中国,有他第一次来到的上海Robert van der Hilst在上海和平饭店展示他的摄影作品
“23年前,1990年的4月,我已经定居在巴黎。法国版的《Vogue》杂志给了我一个拍片任务,于是我有机会首次来亚洲,空降在上海。”罗伯特回忆起那份经历,眼中的神采似乎都不太一样。“我当晚入住和平饭店,安顿下来之后,第二天就在整个上海走了大概25到30公里,到处跑,抓拍上海的街头景象,一天下来不可抑制地就爱上了这个城市。”他说,“之前我在非洲国家马里做同样的工作,人们向我扔石头,厉声阻止我拍穆斯林女性。两个月后来到上海,这里的人甚至不看我一眼。我遇到很多年轻人友好地搭讪,他们希望借机练习英语,有的还热情邀请我回家,拍摄他们的家庭生活。”

此后的三年间,罗伯特总共7次来到上海,用相机珍贵地记录下了外滩旧景,对岸刚刚开发的浦东,修建了一半的东方明珠塔,和街边大幅手绘的永久自行车广告。现今,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滩,罗伯特老照片中的怀旧气息和他作为西方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可以说是献给本地居民的一份至宝。

老外摄影师走进中国人家
2004年,阔别这片土地许久的罗伯特早已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决定把半个家搬来上海。他连续几年参展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在北京和上海的摄影画廊办展览,结识同行,聚会新老朋友,带着中国助手开始了一个叫做《中国人家》的项目。从乌鲁木齐到贵州,从福州到拉萨,他们一路靠着众多中国友人的无私帮助和偶然而得的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的资金支持,走遍城市乡村,拍摄寻常中国百姓家中的景象。“中国人对我都十分友好。助手问可否让这个老外去他们家里拍照片,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说可以。”罗伯特说,“中国的摄影师都会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是老外,如果他们去拍的话,普通民众很可能会怀疑他们的动机。然后在我坐下跟他们喝茶的时候,我的眼睛就到处看,寻找光线、颜色、角度的可能性。我不会说中文,但是只需用眼睛、手指和情感和人们交流。他们就像是我的演员,而我是导演。”

《中国人家》目前已经出版一本画册,记者采访时,正有部分作品在西班牙的一家画廊展出。罗伯特全部靠自然光拍摄,从不用打光,摄影功底一目了然。他习惯采用中画幅相机,6:7的照片片幅通常获得丰富的饱满的内容。中国农民家中的厅堂、锅碗瓢盆,少数民族同胞的笑颜和精美服饰,都在他的镜头下安逸地透着一种油画的质感。

荷兰古典绘画的潜移默化
“有些初次见面的专业人士看到我的照片,就猜到说,你一定是荷兰人。”罗伯特不讳言荷兰绘画对自己摄影创作的影响。“我从小就很喜欢荷兰17世纪黄金时代画家的作品,14岁时候父亲给我一本书,那是维米尔的画册,还有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等,他们的笔下总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 我是无知论者,这些画没有宗教在背后作祟,但有一种精神灵性,我是总是为这样的形象着迷。我的《中国人家》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他告诉记者。

罗伯特19岁从海牙的FOTOVAK摄影学校毕业,20岁就离开了祖国荷兰,用了3年之间在欧洲和中东旅行,在瑞典的可口可乐公司打工,在法国的餐馆做帮手,一路不断按下手中的快门。70年代受荷兰文化部的资助,在古巴游历了1年进行创作;随后在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地生活了13个念头,直到回到欧洲,定居巴黎,娶了一位法国太太。目前,他将自己的时间分配在巴黎和中国,无论身在何方,总是随身带着小三脚架,随时随地捕捉他的灵感。

采访的最后,罗伯特向记者介绍自己在中国的新项目,“正在建一个活动摄影棚,用中国传统图案墙纸设置背景,然后带着去各个村庄,专门拍摄中国女性的面部大特写。毛泽东曾说,女性撑起半边天。中国传统女性是社会的脊柱,他们拼命操持家务,面部神采因而有一种别样的强度和美感。”他介绍道,“我打算带一个小型打印机,拍完立即印出来送给他们做礼物,最终会印出1.5米高的脸部特写,视觉效果一定很强烈。”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