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为何一再对华反倾销:光伏事件背后的欧洲逻辑

欧盟决定强行对华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这项在今年6月初公布的决议,暗示着这场持续了九个月的贸易争端、同时也是中欧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摩擦暂告一段落。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反观中欧贸易史,这显然不是欧盟第一次启动对华反倾销。事实上,根据WTO反倾销委员会的调查,过去五年欧盟对他国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中,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光伏事件中,一面是中国政府对此次决议的强烈反对,包括李克强亲赴布鲁塞尔进行沟通、甚至报复性地启动了对欧盟葡萄酒的反倾销调查;一面是来自20多个欧洲国家的700余家光伏企业、1024名企业高管联名上书欧盟要求撤销该项惩罚性关税。面对如此强大的阻力,欧盟为何仍然执行对华的反倾销决议?这在哪些层面上维护了欧盟的利益?这背后隐含了怎样的欧洲逻辑 ?

事出有因:中国光伏让欧盟企业“受了伤”?
2012年7月25日,25家欧洲太阳能板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称中国在欧洲低价倾销光伏产品,这一行为对欧洲的光伏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低价”到底有多低?根据一份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荷兰在线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光伏组件为例,欧盟成员国内自产的光伏组件价格在0.6-0.7欧元/瓦之间,中国光伏企业提供的价格则在0.5-0.54欧元/瓦。若按照0.5欧元/瓦计算,2012年欧盟的光伏安装量为16.9GW,即市场规模为84.5亿欧;而当年中国出口欧洲的光伏组件在12GW左右,约为60亿欧元。也就是说,2012年,71%的欧洲光伏组件市场被中国所占领;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也导致了欧洲光伏产品总体价格的下降。

这些低价产品对欧洲企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以德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太阳能世界”(solar world)为例。它曾是欧洲光伏产业中的明星企业,但近年来经营状况每况愈下,2007年排名世界第7位,2011年下滑至第20位。2011年,其营业额虽达10.5亿欧元,但亏损额竟达3亿。在早前接受的采访中,“太阳能世界”的弗兰克•艾斯贝克(Frank Asbeck)表示,这并非公司经营不善,而是由于来自中国的不正当竞争。价格“低得离奇”的光伏产品,使欧洲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导致了大量的倒闭和失业。他援引一份独立机构的调查数据称,对中国光伏产品提高关税将为欧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依据来自更早以前就已经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美国,在增税之后增加了14000个新的太阳能就业岗位。

但是,这一预期也被认为太过理想化。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总裁罗纳•莱斯(Rhone Resch)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征收关税“对美国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既没有让电池价格飙升,也未能重振国内制造业基地。行业智库“太阳能基金会”(Solar Foundation)发现,去年太阳能企业丢掉8200个制造业岗位,大约占全行业的22%,预计今年大约只能恢复2600个岗位。

为何总是“反倾销”:WTO规定的灰色地带
欧盟自去年九月启动了关于中国光伏企业的调查,内容包括“反补贴”和“反倾销”,但截至今年六月的初裁,通过的决议只是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并未提及“反补贴”。

在WTO框架下,“反倾销”是欧盟使用最多的贸易保护工具,远高于“反补贴”;欧盟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热衷于实施反倾销的经济体。有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WTO关于“反倾销”的规定有漏洞。WTO《反倾销协议》规定,缔约方实施反倾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进口产品构成倾销;

2、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3、倾销和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但是除此之外,它并未明确“合理”反倾销与“滥用”反倾销之间的区别。而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它认为各国可根据各自法律执行,这给反倾销留下巨大的灰色地带。例如,当启动反倾销调查时,需要选择一个“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但是对于“替代国”的选择WTO并没有明确规定,给“滥用”反倾销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此次光伏事件中,一个引起争议的热点是,欧盟在调查中国光伏企业是否存在反倾销时,选用了印度作为“第三国”。但印度的光伏企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技术和行业发展都被认为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光伏企业相比,确实会存在较大的产品价格差别。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光伏产品被裁定为反倾销的可能。

从政治上看,欧盟的决策机制也为反倾销提供了温床。虽然欧盟《反倾销条约》中明确规定了反倾销只有在符合“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实施,但现实的情况是,欧盟委员会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利益。欧盟对某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固然会保护欧盟内相关企业,但也会抬高该产品价格,令消费者、零售商、下游产业用户等的利益受损。但消费者、零售商很难组织起来,而企业可以积极游说。这使得一项反倾销措施尽管对欧盟整体而言不利,但仍然在政治上可行。

根源: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不承认
为何中国总会成为欧盟的反倾销对象?盈科律师事务所反倾销高级顾问张玉磊早前接受荷兰在线采访时指出,欧盟近年来针对中国产品接连发起反倾销调查,与欧盟经济尤其是在欧债危机以来不断下滑有关,欧洲企业希望以反倾销作为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凤进则认为目前全球已进入了新贸易摩擦时代,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欧洲现在经济形势差,贸易逆差大,反倾销是在所难免的。”

荷兰Clingedael国际关系研究所的范德普滕(Frans-Paul van der Putten)教授则向荷兰在线表示,欧盟一再对华反倾销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信任的一种表现。尽管欧盟1998年宣布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取消,但仍将中国视为市场转型经济国家。在欧洲,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本质上直接或间接得地受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支持。

欧盟有意利用光伏争端向中国施压,促使中国在欧盟感兴趣的市场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减少对中国企业不合规定的支持。欧盟此次临时性的关税税率比普遍的预测要低,而且设置了60天的期限与中国协商,其讨价还价的动机让人一目了然。

“欧盟对这次决议的考虑远超出了光伏事件本身。”范德普滕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欧盟迫切希望欧洲公司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变得更有竞争力;但欧盟现在处境艰难:它既没有完全与中国对峙决裂,却也没有表现出沟通协商的可能;而目前所面临的显然不是一个具可持续性的状况。现在看来,欧盟太懦弱而不能反抗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外交力量。中国则通过反击欧盟来展示自身实力,实际上也是在警告欧盟,中国需要占据一个正常的地位。“无论是光伏还是葡萄酒,它暗示一场更严重的中欧摩擦即将到来,”范德普滕说。

王净瞳

以明净之瞳,记录美好;以一己之责,审视人生。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