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性爱:荷兰与美国之比较

大部分荷兰家长允许他们的青春期孩子与异性伴侣在家过夜,而大部分美国家长则会对此勒令禁止,并给泼冷水降低他们的热度。社会学家艾米·夏洛特(Amy Schalet)在她的《别在我的屋檐下:家长、青少年、性文化》一书中探讨了荷兰与美国家庭对青少年性行为截然相反的态度。

艾米·夏洛特出生于一个美国家庭,但从两岁起便在荷兰生活,直到21岁去美国读书才离开荷兰。在荷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现在又有个正值青春的女儿,艾米`夏洛特切身体会到两种文化对青少年性欲所持的不同态度。她花了9年时间先后访问了两个国家里72名15至18岁的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这些受访者均来自中产阶级白人家庭,无宗教信仰或信仰淡薄,可以说背景极其相似。

正常的荷兰人
荷兰语中有个常用词,叫做“平常”或“正常”(gewoon)——凡事只要不违悖人性,你就不用大惊小怪。这种开明的平常心体现在荷兰对毒品、妓女和安乐死的政策上,也同样体现在对青少年的性事上。虽然当孩子(尤其是女孩)第一次提出要带异性伴侣回家过夜时,做父母的未免有些尴尬,但在协商过后他们一般总会开绿灯。有的家长甚至鼓励孩子把异性朋友带回家,因为既然性是免不了的,不如在自家屋檐下进行,做父母的至少知道孩子在哪里干什么。因此与其说这是纵容,不如说是变相监管。

荷兰家长会向孩子强调,尝试性爱的前提是你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并且认定你的伴侣是你真正喜欢的人。荷兰家长也会对孩子强调性安全,教他们如何采取避孕措施。当然,孩子们早就在学校里学习过这些了。荷兰学校为12岁的孩子普及性教育,为他们详细讲解性事,教他们如何避孕,防止性疾病,保证身心的安全和健康。这门性课程的题目是“爱永垂不朽”(Long Live Love)——与荷兰家长强调的“做好准备”和“真正喜欢的人”可以说是相映成趣。

戏剧化的美国人
听到“爱永垂不朽”,艾米·夏洛特说,美国中学生都笑破了肚子——性就是性,把性教育叫做“爱永垂不朽”也太酸了吧。美国男生流行把性和爱分开,他们愿意追求性,却不愿意承认爱。一个受访者说自己为了爱去性交而与众不同。他幻想和可以女友相拥一夜而不发生任何关系,因为自己深爱着她。相对于荷兰人把性爱看成件屋檐下的平常事,这个美国男孩的陈述好似电影里的情节。

美国人的戏剧感也体现在家庭里。当女孩向父母提出要带男友回家过夜时,父母会立刻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男生在青春期荷尔蒙的导致下会做出冲动之举,女生的心理和生理构造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因一时糊涂而自讨苦果。无论男女生家长都最怕孩子怀孕,因为传出去了会给孩子和家庭都带来污名,万一堕胎不当而变成青少年父母还会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他们坚持要等到孩子搬出去独住,最好有经济来源后才开始性交:只有那时他们才算真正准备好。然而,美国中学生并没有因父母的反对而停止性交。他们偷偷摸摸得来,在朋友家、派对舞会上、车厢后座、电话亭里……因为避孕不当,美国的女中学生的怀孕比例比荷兰要高出很多。

成长的乐与痛
在荷兰青少年眼中,性是光明、甜蜜、亲昵、值得享受的。荷兰家长不担心孩子性交,只担心他们乱性。在美国青少年眼中,性是有些神秘的,刺激的,反抗家长集权的事。美国家长担心性,如果性一旦发生,他们希望不要发生在自己的屋檐下——眼不见为净;既然孩子18岁总要离家成人,不如让他们在自己的臂膀下多当一会儿纯洁的孩子。

荷兰人的开明制造了青少年低怀孕率和良好的家庭关系。而美国人青少年不仅怀孕率高,家庭关系也常因性而产生冲突。提起荷兰性文化的长处,美国孩子却不以为然:“连性都变得平常了还有什么刺激?”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享受“乖孩子”和“浪荡儿”的双重身份,并在黑暗里乐此不疲地向着成熟摸索——或许这就叫成长吧!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