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海归穿越13国回家:人生因未知才够劲儿(组图)

提起李劭康和张丹丹这两个名字,你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这对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情侣,通过拦车、徒步和火车等方式,在63天内穿越13国40个城市16000多公里回到北京。

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们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英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故事迄今仍在荷兰的中国留学生圈中无数次地流传着。

一年多过去了,李劭康和张丹丹已在北京扎根。李目前在一家媒体从事商业推广工作,而曾参加《非你莫属》录制的张丹丹则在节目中与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签约。

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如何?他们是如何完成那段不可思议的旅程的?他们是如何在归国工作和留在荷兰之间进行抉择的?他们眼中的海归的优势何在?他们眼中的中外年轻人有什么不同?

带着这些问题,3月4日,荷兰在线记者独家专访了李劭康和张丹丹。

旅行很私人 个体心理体验像洋葱
“2011年10月,我和我的女朋友刚刚硕士毕业,我们都顿感人生总是身处忙碌,却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看一看自己生活的世界,索性一起冲动,决定从荷兰出发,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旅行回北京,亲眼看看路上这些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两人网上发布的个人游记中,他们这样描述策划此次旅程的初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劭康表示:“我从小时候就曾空想过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后来我受了纪录片《搭车去柏林》的启发,决定开始这场旅行。其实我们出发前只是大致确定了准备去的国家和城市,因为我们持有荷兰居留,在欧洲范围内的旅游没有问题,但是出发时很多亚洲国家的签证都没有办下来。”

尽管如此,李劭康和张丹丹还是出发了。他们从荷兰出发首先到达德国,然后途径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最终到达中国。在63天的旅行中,他们8次沿路拦车,还搭乘了8次火车、9次飞机、4次轮船、12次长途大巴,再加上N次徒步,终于回到北京。

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他们一路分享着欧罗巴式的浪漫,也感受着来自于不同国度陌生人的友好与热情。在德国,他们喝着烟熏啤酒与热情的巴伐利亚人民侃足球;在捷克,他们迷路误入布拉格脱衣女郎夜店惊出一身冷汗;在匈牙利,他们目睹光棍节里民众捧着蜡烛手牵手为孤单的人祈祷;在土耳其,他们包头巾进伊斯兰教堂去水烟馆喷云吐雾;在伊朗,他们受到朴实的当地人家庭无微不至的热情款待;在巴基斯坦,他们在荷枪实弹的警察护送下体验了一把路人竞相邀请合影的当明星的感觉……

“我觉得旅行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心理体验因人而异,就像洋葱一样,深刻的记忆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李劭康向记者讲述:“我最开心的记忆是和丹丹在希腊的圣托里尼岛的夕阳中庆祝我们相爱五周年纪念日,最害怕的记忆是在前往巴基斯坦的夜巴车上被警察多次抽检。这一路下来,除了荷兰和中国之外,我想我最喜欢的国家是德国,我们在德国拦车时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德国在旅游硬件和服务上也比较发达,所以旅游体验更好一些。”

在谈及这场旅行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时,李劭康认为是对于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的巨大冲击。“人生就是体验,这场旅行改变了我对于世界的认识,亲身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未知,个人是渺小的。以前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看得很重,现在则更愿意以一种虚心、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

除此之外,李劭康还表示,虽然之前从书上、媒体上看了很多国家的介绍,但有些报道很可能是片面的或残缺不全的。“比如伊朗往往被很多媒体形容为世界上最恐怖的国家之一,但真正到了伊朗才发现这个国家内部还是很安定、很安全的,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这需要你亲自去这个国家看一看,用自己的眼睛去检验一切。”

海归没贬值 梦想在中国更易实现
在长途旅行之后,李劭康和张丹丹决定在北京扎根。李劭康在一家媒体内找到了市场运营的工作,而张丹丹通过《非你莫属》栏目与新东方成功签约,目前两人工作稳定,准备明年结婚。

很多在荷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不知究竟是该留在荷兰工作还是回国就业。李劭康和张丹丹对此也颇有体会。张丹丹对记者表示,当初选择回国一是因为思乡,想和父母更近一些;其次是因为觉得自己毕竟是中国人,和中国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如果留在荷兰工作,需要和本地人竞争,可能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回国的话可能更加如鱼得水,竞争力也更强一些”,张丹丹对记者说。

李劭康则认为在荷兰工作和回国工作各有利弊,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慎重决定,“不要完全听别人怎么说,要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来看。其实回国也没有什么不好,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市场规模很大,考虑到我是商科毕业的,我的梦想在中国可能比较容易实现。”

针对近年来有不少媒体声称海归贬值的说法,李劭康表示无法认同。他认为,近年来海归并未贬值,海归的能力和水准之前被高估了,现在只是在逐渐回归自身的价值。“海归的优势可能集中在个人见识、语言和与西方人交往上,海归毕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过,他们可能在创新能力和思维开放度方面较强。毕竟大多数海归都是去发达国家留学,发达国家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比中国先进,海归目睹了这些先进之处,受到了启发,这些启发或许是终身受用的,但很难讲海归的整体优势就一定很强,这个要看个人吧。”

张丹丹对此表示认同,她表示,相比于没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人来说,海归更敢想敢说敢做,他们有着更多的新鲜想法,也有实现这些想法的激情和动力。

不想当房奴 中国年轻人束缚更多
在留学期间,李劭康和张丹丹与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一起做项目搞调研;在旅行路上,他们同样接触了不少与他们同龄的各国年轻人。那么,在他们眼中,中外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么?

李劭康告诉记者,相比于外国的年轻一代,中国80后、90后年轻人似乎经受了更多的束缚,而这种束缚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多体现在个人实际生活需求方面。“身边几乎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是房奴,北京房价高得离谱,基本上每次我和同事在一起吃饭时都会讨论这些。除房子之外,还有保险、养老等社会福利问题也很受关注,这些实际的生存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李劭康看来,相比于中国年轻人,国外年轻人似乎更有个性、更有想法,也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年轻人似乎都处于浮躁、担忧和不安的现状,有的浑浑噩噩没有一点想法,有的就算有点不同的想法也会被泯灭,“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没有了80年代的诗情画意,那个时候年轻人还会探讨文学、诗歌,更加理想化,而现在的生活却更加实际,我们需要中和一点,谋生的同时也应保留一些理想化的东西。”

张丹丹也指出,中国80后、90后一代往往喜欢追求个性化,但这种个性化主要在于穿什么、用什么这种外在的个性,他们并没有内在的不同,脑子里想的也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东西。“我觉得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过于模板化,思想和行为太高度一致,这可能是源于教育体制的原因,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只有倡导多元,社会才会有活力。”张丹丹对记者说。

梦回马斯河 最怀念荷兰的人情味
尽管已经在北京工作,李劭康和张丹丹说他们很想念荷兰,有一天或许会重新回到荷兰生活。

对于张丹丹来说,她怀念荷兰的美景,还有回家路上吃过的所有美食。她在微博(@丹丹smiling)中这样说:(荷兰)是令人垂涎的车轮奶酪,是风车点缀的童话世界,是郁金香花海的美丽画卷,是让我魂牵梦萦的“老地方”……(我还)怀念德国的烟啤,捷克的猪肘,匈牙利的红酒,希腊的烤肉,土耳其的pitta饼,和伊朗的饺子味酸奶!

而李劭康则更怀念荷兰的环境,“尤其是这段时间北京雾霾天气严重,让我更加怀念荷兰”,李劭康笑着对记者说。然而,最让李劭康留恋的一点是荷兰人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陌生人之间那种单纯的友好和亲切。“在超市排队结账时,前面的荷兰人会有事没事跟你闲聊几句。在晨跑时,也会有陌生人对你点头微笑示意。而北京的生活压力很大,每天都在变化,但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是冷漠,我坐地铁上班时看到过好几次乘客为争座位大打出手的。”

在李劭康的个人微博(@天安门前吃瓜少年)中,记者看到了他这样一段话:最难的不是在路上,而是决定上路的那一刻。旅行完了回头想想觉得真没什么,可能是因为路上的一切都已知了,启程前一切却是未知的。人生因为未知才够劲儿,而我未知的人生将会怎样,我很难预料,但我能预料到的是,我会更我的生活,我会更爱爱我的人,我会更爱这个世界。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