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医疗制度的两面性

老人乔治最近为了治病迁往瑞典居住。他说,自己被诊断出前列腺癌,在荷兰住院治疗还要排上个把月的队,因此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搬到了瑞典,一周之内不仅住进了医院,一套为他精心设计的化疗程序也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出国治病的怪圈
象乔治这样出国看病的荷兰人不在少数。乔治的前妻艾丽丝前些年为了脊椎病去比利时做手术。她说,在荷兰等了九个月仍是没有排上队。最后,保险公司建议她去比利时治疗。到了当地医院里,她听到周围都是乡音,原来全是保险公司用大巴车运来的。
 

不少人称荷兰的医疗制度称为"杀手",其卫生部长为"荷兰的本拉登"。在这个富裕的发达国家,为什么住院看病却那么不易?福利社会的长处又体现在哪里呢?
 

性价比决定一切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务工作者告诉我,操纵荷兰医疗制度的"魔手"是性价比。说到底,这不是个医疗问题,而是个资源分配问题。在这个公立医疗制度里,政府的利益和责任就是要将钱花在刀口上。
 

随着社会老龄化,医疗预算成为政府最大开支之一。为缩减开支,荷兰政府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推出多项改革措施。首先是1979年,政府开始限制医学院招生人数,使得医生成为荷兰最热门的紧缺职业。上世纪80年代,政府又为病房数,住院人数和每天的手术人数规定了上限,导致住院开刀排长队的现象。2006年初,政府推出新的保险制度,将预算下放给保险公司,通过市场这只"无形得手",让保险公司通过控制自身开销来为政府节约成本。
 

同时,荷兰的家庭医生也是另外一道控制门户。他们的任务是解决所有非疑难重症,只将必须接受医院治疗的少数病人送到医院,这样医院的压力就减轻了,从而为政府节约了开支。在荷兰,所有病人都必须有家庭医生的"推荐信"才能去医院享受公费治疗。
 

政府对药物也有限制。荷兰药房里能买到的处方药都是同类药物中最便宜的。即使病人能通过其他途径买到新的贵的药,保险公司也会不给报销。
 

公平理念的产物 
尽管荷兰的医疗制度看似弊端诸多,它的死亡率却在全世界最低行列之内。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把荷兰的医疗制度称为"杀手"并无根据,保守的医疗手段并不意味着效果不佳。哪些病不能拖,哪些能拖,能拖多久,都有严格的数据基础,因此"拖"的后果一般不大。而且,在对一个病人开始疗程之前,医生们都要多次开会对病例做仔细讨论,使得治疗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率。
 

荷兰医生极具人道主义精神。只要是到了他们手上的病人,无论本国人,外国人,甚至"黑户",他们都一样治疗。至于谁出钱,那是政府的问题,并不是医生所要关心的。其实,荷兰政府有专门预算来为那些付不起钱的穷人和"黑户"补偿医疗费用。据在荷兰工作的中国医生说,荷兰医生的手术技巧也许比不上中国医生,可他们细心敬职的精神却是中国医生所不能比的。
 

这些中国医生说,关键是个理念问题。在荷兰,上到政府,下到百姓,大部分人都认为小病能自己扛的就自己扛,这样反倒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大病要看的得法,不是所有病都靠手术加昂贵药物就能解决的;至于晚期绝症,不治也就罢了,并没有必要为了延长几个月的生命让国家付出高额费用。省下这点钱,不如给更需要它的人。这也许也是为什么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