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Fong Leng:重新诠释中国元素

Fong Leng 无疑是荷兰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时尚设计师,然而她的华人身份却极少被人提起,她也从来不愿谈论族裔背景对她作品的影响。但鲜艳的红橙色彩、镶织金银线葱的丝料、富含东方色彩的印花,却泄漏了她急欲隐藏的中国根。

为什么Fong Leng不愿被归类为华人艺术?目前在Fong Leng出生地鹿特丹举行的展览《远离Fong Leng》(Far from Fong)让人们看到,“中国”或许是华人艺术家不可免除的创作根源,却也是他们急欲挣脱、重新诠释的文化紧箍咒。

什么是华人艺术?
“在Fong Leng事业达到巅峰的上世纪70、80年代,没有人追问背景的问题。人们觉得她的作品前卫大胆、让人耳目一新,不觉得有必要去查看她文化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连;这其实是件好事。现在一切都跟背景有关,你在哪间学校毕业,你的文化种族背景是什么,人们用背景来评估你的作品。但从这些新一代华人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与华人背景的关连只是表象,他们不断地挑战、重新创造‘中国’元素的意涵,”策展人Mariette Dölle说。

随着越来越多荷兰华人投入艺术创作,“什么是华人艺术”成了众多以华人艺术为主的展览里,隐而不显却越来越尖锐的问题。一个作品里找不到中国/泛东方文化蛛丝马迹的华人艺术家,除了他的黄皮肤,似乎很难已被归类为”华人艺术”家;但一般人认知的“中国”元素又过于狭隘,有讨好西方人异国风情之嫌。华人艺术家挣扎在自己的中国根与艺术创新的两难中,这次,他们试着从Fong Leng身上寻找答案。

从Fong Leng出发
这场以《远离Fong Leng》为题的展览,事实上恰恰证明了在艺术发展史中,四十年有如一瞬,眨过眼后,先锋的作品仍历历如新;Fong Leng未曾远离,而是继续在华人艺术家的血脉里串流。以两件Fong Leng的经典作品为核心,六位华人艺术家提出他们对Fong Leng作品的诠释,从中探索诠释“中国”元素的无穷的可能性。

就像许多探索中西对立问题学者会说的,中国与西方的冲突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华人艺术家也以现代西方媒材与技术重制中国古旧物件。艺术家胡芳妹用不同的中国茶渍作画,看似柔软随遇而安的茶水是她对身为中国女性的隐喻,但另一方面泼洒在纸面上的茶汁又想走出自己的道路,就像她渴望挣脱华人社会僵固的价值观,追求艺术自由。电脑动画角色设计师廖茂林(Khitan)则以镭射投影重绘Fong Leng的经典时尚创作;插画家Kwannie Tang的圆形沙发椅以中国刺绣为灵感;来自印尼华人家庭的插画家Erwin Kho则以电脑制图绘制巨幅的动漫风格画作,看似可爱的画面,诉说的却是移民、文化冲突与融合、外来者如何改变移民地生态的复杂课题。

艺术岂能当饭吃
华人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许无穷无尽,但谈起成长背景与身为艺术家的挣扎故事却都是相似的。家人对他们艺术家的生活选择无法认同,有的甚至成为决裂的理由。胡芳妹认为,一方面是中国人认为孩子就是要听话、要帮助家里,一方面又因为他们自己远渡重洋到荷兰挣钱,希望孩子能够找到收入稳定、能赚大钱的工作;选择当艺术家,一则是不听话,二则又赚不了钱。Erwin Kho家人对他不能承袭医师衣钵感到相当失望,但他自己倒很看得开:“我赚的钱不够买房买车一年度假五次,但我对我的生活其实是很满意的,这样比较适合我。”

让众人意想不到的,是来自“传统”中国的王达,反而比住在“开放”荷兰的华人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由,当然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只要学校功课成绩好就行了。”艺术能不能当饭吃,对这些年轻艺术家来说,或许还是个未知数;但他们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远离Fong Leng》(Far from Fong)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