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不识中文》探索语言与身份认同

曾经造访异国的人都有过的一种共同经验便是无法沟通的不适感。远离家乡,孤独感与迷失感不禁油然而生;语言对沟通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旅居荷兰的匈牙利导演Edit Kaldor的舞台剧《不识中文》,将西方观众放在一群只说中文的演员前,在听懂他们的话之前,观众得先向演员学中文。

Edit Kaldor说:“我想要让观众体会到,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我们其实是非常类似的。剧中家庭有的问题,我们其实都非常地熟悉。一旦跨越语言的藩篱,真正的沟通随之开启。”

不识中文
舞台剧名“C'est du Chinois"(不识中文)是一个法语表达方式,意为”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直译即为”这听起来像中文”。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经贸与文化地位的复苏,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一方面成为西方人向往的新市场、新世界,一方面却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始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Edit Kaldor说:“西方世界对中国认识之微薄,相较于他们对中国的浓厚兴趣,落差是非常大的。”

多年前就萌生《不识中文》创作理念的Edit Kaldor,原本是想用她的母语匈牙利语来表现相同的概念,但考虑到匈牙利语的文法太过复杂,加上不具国际吸引力,在北京奥运会后,她变将目光转到了中文。一向对创作研究毫不马虎的她,甚至飞往中国进行30个深度访谈,试图找出最能诉说中国家庭特色的故事。《不识中文》的情节相当简单,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迁居异国的故事,他们挣扎着适应新环境、开创新事业,然而亲人间的情感纠葛让新生活充满了冲突。为了卖东西,也为了述说他们的故事请听者评评理,他们开始教观众(顾客)中文。

异国他乡
幼年时移民美国,随后又迁居到比利时、荷兰等地,导演Edit Kaldor表示她至今绝大多数的人生都处在一种语言不通的状态中。这种切身的疏离感促使她创作一连串探索沟通与身份认同的舞台剧,剧中人多半处在孤独隔离的处境,通常是外籍移民,在他们挣扎着向外伸出触角的同时,观众认识主角的沟通渠道总受到某种限制。在她先前广受国际艺术节青睐的剧作如Or Press Escape (2002) 与Point Blank (2007),观众只看到一个在使用电脑的主角,通过她身后的投射屏幕,观众才能与主角的思绪同步沟通。

对Edit Kaldor 来说,主角的移民身份极致化了她想要表达的沟通之渴望,但她的剧作意图讲述的话题是每个人都可以认同的。她说:“现代生活迫使着我们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一个陌生、因此也让我们感到孤绝的环境中。现代社会将一个自信、擅长社交的人当作成功典范,事实上没有人真的做得到;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沟通的困难,以及因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而不可避免的冲突。”

异国语言的想像空间
孤独、冲突与隔离,这样的世界观是否有点悲观呢?Edit Kaldor微笑着说:“悲观?我觉得我非常乐观呢!”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问题,也开创出语言的想像空间,《不识中文》可以说是一个基于语言不通的无限可能性的新舞台剧体验。一个小时的剧,亦可谓为具备情景对话的中文初级课程,演员通过肢体与道具教授最基本的60个中文词汇。

Edit Kaldor对想要前往观看《不识中文》的观众有个小小的叮嘱:“对懂中文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中文教学的部分太慢有点不耐烦,或是抢着说让其他观众觉得不好意思开口,也请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不识中文》(C'est Du Chinois)将于6月2日至4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Frascati剧场演出。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