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谈判之困局

近期在中国天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天津分会,除了在联合国公约组织下达成意向建立独立的基金外,并无更多进展。会议在争吵中草草收场。
 

年底下一站在墨西哥的坎昆,明年在南非继续谈判。然而本次与会者无论政府代表,还是国内外环保团体,抑或新闻媒体,大都对未来的气候谈判不敢抱太大希望。一来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证明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二来气候谈判自巴西里约以来,未曾见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全球切实行动。气候变化谈判的困局僵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公地困境
正如公共地带人人倾倒垃圾而无人收拾那样,每时每刻世界每个角落都在往浩渺的天空排放温室气体甚至有毒气体。虽然各国都有其领空权,却无全球齐心协力对领空空气清扫之能力。节能减排的确切行动,在政治博弈和经济危机之下,显然变成了很多国家“您先请”的口号。

人以国分
众所周知,我们拥有同一个地球。并且,我们目前在透支着一个半地球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在梦想和口号中,我们总说:保护地球家园。然而近200多个国家,各国有各国的核心利益,而其中存在互相冲突的利益。在联合国体制下大国与小国、南与北、穷与富......谈判博弈错综复杂。各国代表理所当然的代表该国执政党的利益,不可能出现代表全球人类福祉的超越于国家之外的超人,或者超级领袖。联合国当然也不能解决问题,它是各国吵架斗智的场所。

联合国机制
目前的联合国机制还是基于二战之后成立的,无非大国操纵小国被边缘化。无怪乎本次天津分会最后演变成中美两个大国的较量,很多小国甚至没有发言权。甚至下届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所在地的墨西哥国家代表,场外抱怨英语系国家不尊重西班牙语系的国家。多次抗议后才给简短发言的机会。并且,一国一票需要全体通过的机制,很难让每个国家都在统一的一份事关人类未来的气候变化协议上签字并在每个国家的国内生效,反导致比马拉松更没有尽头的无尽扯皮。当然,一国一票全体通过与绝大多数表决通过,本身在现行联合国体制下,就是两难选择。

人类困境
一方面,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个机制建立起总量控制及交易的市场机制导向的减排方式,并写明一切措施都在“business as ususal”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带来的灾难已经数不胜数,并且愈演愈烈。蔓延的干旱、汹涌的洪水,以及全球各地闯记录的高温,失去冰原寄居草地的北极熊,种种负面影响已经等不及让(依赖化石能源的)生意照常做。可悲的是,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一举可以替代石油煤炭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都只占总能源的较小比例;核能建设周期长,废料污染,不依赖国家补贴不能维持建设。

主观上人人都想维持并提高当下的生活水平,客观上现实不容许我们透支后代的资源能源与我们共同的地球。制造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的人类自身,在自私自利争吵中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呢?

本文由自由撰稿人Nancy Chen 提供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