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勒-慕勒博物馆迎来82周岁生日,游客有望和梵高画作独处一室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 文 | 姚异姚

“在充满诗意的优良构造的博物馆里,我们不是因为发现了喜爱的古玩而感到安慰,而是因为忘记了尘嚣而感到心安。”

——奥尔汗·帕穆克《纯真博物馆》

6月1日,荷兰博物馆陆续重新开放。对于因为过长时间宅家而快要“长毛”的荷兰人来说,这个消息不免让人激动地“虎躯一震”。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不少访问了线下博物馆的人甚至发出了“真香”感叹。

游客参观梵高博物馆,图/unsplash图库授权使用

今天是7月13日,恰逢世界上第二大梵高油画收藏机构库勒-慕勒(Kröller-Müller )博物馆迎来82周岁生日,我们一同从库勒-慕勒博物馆现有运营举措来管窥后疫情时期的荷兰——这个全球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库勒-慕勒博物馆,图/pixabay图库授权使用 

和梵高画作独处一室的“天赐良机”?

除了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著名的梵高博物馆,库勒-慕勒博物馆是梵高作品的第二个家,馆藏有这位荷兰天才90幅油画和180幅素描。如果说作为“打卡胜地”的梵高博物馆承载着过于喧嚣的孤独,那么身处奥特罗城郊梵高森林国家公园中的库勒-慕勒博物馆,自然、艺术、建筑浑然一体,则恰与梵高遗世独立的精神世界暗自契合。

库勒-慕勒博物馆,图/qwesy qwesy CC BY 3.0协议

就像新冠改变了我们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样,重启后的库勒-慕勒博物馆也为游客设定了新的参访规则:博物馆入口处增加的“新装备”——消毒液、每日分时段的参访人数上限、参访路线仅允许单向不可逆向、访客间需至少保持1.5米的间距……6月1日,博物馆大门再次向公众敞开的当日,荷兰教育、文化及科学大臣范恩格霍夫(Ingrid van Engelshoven)亲自到访,视察馆内各项新冠防疫措施的落实情况。

免洗洗手液成为了许多人的出行必备,图/pixabay图库授权使用

对于每个参访者最关心的展品,馆方传出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按照惯例)我们先说“坏”消息:由于范德维尔德厅(Van de Velde)是老场馆,空间相对狭小,这个厅里多个展室仅允许同一时间里3人(至多4人)共同参观。为了让参访者有充足的空间保持社交距离,博物馆不得不忍痛将馆内展品的数量减少、调整展览布局,以使同样的空间里展品密度降低;而好消息是,在展品数量减少的同时,馆方大方地祭出一些以前没有展出的珍贵藏品以吸引参访者。也就是说,你参观的藏品绝对数值减少了,但相对地,你可以欣赏“优中选优”的藏品,更有机会一饱平时很少对外的艺术珍品的眼福。

梵高的画作《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图/梵高 公共领域协议

不少库勒-慕勒博物馆的参观者都是因《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吃土豆的人》等梵高代表作慕名而来。从实地的参观体验上来讲,由于场馆和展厅人数的限制,梵高朝圣者们现在更容易获得富裕的空间和时间与大师作品独处。而且,如果你热衷社交媒体的话,你po出的自拍将是真正的“自拍”(再也无需费力P掉美颜背后的人肉背景墙,真香!)。

荷兰为何将逛博物馆加入新冠建议“全家桶”?

大部分的荷兰博物馆、文化场馆的门票仅可通过线上票务系统购买。在这些文化景点解禁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从网络门票销售情况看,许多场馆在逐渐恢复曾经的火热。

在这个全球博物馆密度最高国家之一的荷兰,似乎什么东西到荷兰人手中都能打造成一个博物馆。文化艺术让个体在与不同思想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满足了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趣,热爱文博、逛博物馆已经成了荷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疫情肆虐时,文化艺术的治愈力更是不可小觑,这也是为什么从政府到媒体,都将“逛博物馆”作为公众日常应对新冠的建议之一。正如荷兰博物馆协会(Museumvereniging)理事长米尔雅姆·莫尔(Mirjam Moll)表示“博物馆藏品可以为我们带来慰藉、灵感与希望”。

当然,那时“逛博物馆”的建议是鼓励大家逛线上的博物馆。3-5月间,荷兰博物馆的线下运营按下了“暂停键”,于是不少博物馆纷纷通过开放博物馆线上体验,让民众“云看展“。

虚拟现实、线上互动游戏、大众文创DIY比赛等各种创新手段层出不穷,引导大众们自然而然宅家的同时,又让大家精神享受超越了时空得到了一定满足,还”种草“了线下参观的深度体验,为有朝一日博物馆大门重开“放了长线”,可谓一举多得。

在新冠疫情之前,荷兰国宝《夜巡》史无前例地大修,修复全程开放直播,图/Tastenlöwe CC BY-SA 4.0协议

显然,新冠时期仍然蓬勃的文化景象与国家公共政策直接相关。荷兰政府深知文化及其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和价值:推动积极的全民文化氛围营造、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促益国家影响力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可持续闭环。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内参观的游客,图/荷兰在线

政策上,荷兰政府也体现着对文化的尊重和商业立国的特色,主要以政府补贴结合市场化商业手段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据悉,荷兰大大小小的各类博物馆均有机会获得政府的经费补贴,但同时政府立法要求公立艺术机构完成一定的盈利目标,2017年起盈利目标设定为全年支出21.5%,主要靠博物馆自身的门票、文创衍生品销售、场地租赁、藏品外借等形式筹得。

后新冠时期,不推荐逛哪些荷兰博物馆?

荷兰境内有超1000个博物馆,主题、形式包罗万象。博物馆陆续开门迎客,人们又蠢蠢欲动开始规划起博物馆行程来。但是在后新冠时期,或许并非每个博物馆都值得推荐了。

比如,荷兰人列文虎克,不仅是一个中国网络用语热词,他作为显微镜发明者,是人类历史上微生物学的重要开拓者。传承他的科研遗产,阿姆斯特丹开设了全球第一家微生物博物馆,全景式深入浅出地展示和介绍这群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和其演进。病毒作为微生物家族的重要一支,场馆内也有大量展品和互动装置介绍它。然而,经受了新冠这个新型病毒肆虐的人类,观看这些微生物会不会身心不适呢?而馆内著名的“嘴对嘴”接吻扫描仪即使暂时停用了,可说明信息上的“接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暗示仅10秒钟的法式湿吻,两个接吻者之间就平均就交换8000万个细菌)或许会让你产生“接吻恐惧症”!

再比如,阿姆斯特丹的“包包博物馆”(手袋箱包博物馆),对于因在新冠中受到经济冲击的人来说,避免置身于人类箱包设计史上杰作的360度包围,可以有效防止剁手。毕竟,“买包包”后钱包可能会不太“开心”。

“包包博物馆”馆藏展品,图/Bert Knottenbeld CC BY-SA 2.0协议

回归严肃的话风,其实没什么理由不推荐任何博物馆,笔者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荷兰博物馆主题之丰富和有趣。博尔赫斯说“我们就是自身的记忆,是那个形式易变虚幻的博物馆”,在这里化用一下,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博物馆承载的是我们人类自身的记忆”?探访博物馆就是追寻我们的历史与记忆,填充我们对世界无尽的好奇心。

对于某家博物馆的推荐与否,很多时候基于个体的体验和兴趣。而不去一家博物馆,原因也可能是我们已经无法参访了。上文提到的阿姆斯特丹手袋箱包博物馆,由于新冠疫情激化的可持续运营问题,博物馆已于今年3月13日决定永久性关闭。这不免让我们叹息一个特色博物馆的逝去,公众又少了一个可以领略人类创造力的小天地。

荷兰手袋箱包博物馆,图/Dr-Snow CC BY-SA 4.0协议

手袋箱包博物馆的境遇是荷兰小型博物馆疫情生存考验的一个缩影。据荷兰博物馆协会对400余名会员单位的调研问卷结果表示,后疫情时期博物馆维持正常运营压力骤增,若不加以有效补救,“或有1/4的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面临破产”。

疫情洗礼之下,每个社会和行业都将踏上新的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也考验着人类的韧性与创造能力,文化领域亦是如此。而就我们每个人而言,夏季正是逛博物馆的好时节,看个展、买个文创、喝杯咖啡或许顺手就挽救了人类文化呢!

 

作者 | 姚异姚

科技与人文交叉感染患者,理想主义综合症晚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的数字游民,写作杂食主义者,文化艺术商业科技有时一锅炖。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