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另一个潜伏的全球风险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 文|辰君

 

27年前的今天,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

之所以要设计“世界水日”,是希望唤起全世界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督促各国政府建立更完善的水管理机制。

难以想象,荷兰作为一个大部分国土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在两千年前还是海边的一片低地沼泽。

而如今,荷兰凭借在科学管理水资源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被全球誉为治水有道的“水利王国”。

水利之国积极响应世界水日

以往,每年的这个时候,荷兰都会与联合国积极协作,举办全球活动。

去年,在国家层面,荷兰政府与孟加拉政府展开多维度的合作,致力于改善当地因频繁水灾而落后的环境。

在社会层面,荷兰水伙伴组织(The Netherlands Water Partnership)在阿姆斯特丹聚集政、商、学界人士,举办业内讲座与峰会,围绕水与贸易、金融等主题展开讨论。

在社区层面,荷兰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的学者则带领人们在代尔夫特的运河间穿行,为大家科普水利知识。

联合国水资源部门(UN Water)成立于2003年,每年都会发布世界水发展报告,并与各国相关机构组织各类活动。作为活跃的成员国之一,荷兰的治水经验多次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

 

荷兰人对水的系统管理可以追溯至公元九世纪。

经过长期与恶劣环境、多变天气的斗争,荷兰的政府掌握了丰富的施政与管理经验,开创了不少举世闻名的项目。

其中的两项佼佼者是围海造陆工程——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下面我们通过“三角洲工程”来领略荷兰应对水危机的智慧。

“三角洲计划”应对当代水危机

世界水日每年的主题均会根据全球趋势而变化,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Water and Climate change)”。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与水相关的各类自然灾害愈发严重。

作为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之一,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干旱和洪涝使荷兰充满了危机感。水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气候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荷兰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逐步将水问题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位置。

荷兰三角洲计划(Delta Programme)在荷兰人的危机感中应运而生。

此计划由荷兰基础设施及水管理部门领衔,和中央与地方政府、商业团体、非政府组织长期协作。2020年,三角洲计划已走过第十个年头,经历多次修订增减。此计划旨在全面应对各类气候变化,合理保护、管理、利用荷兰全境的水资源,以建构国家层面对恶劣气候与水患的防御能力。

 

三角洲计划有三大主题:洪水风险管理(Flood risk management)、淡水供应(Freshwater supply)和空间适应(Spatial Adaptation)。

前两个主题易于理解,也曾有不少相关文章科普,因此本文将重点为大家解析什么是“空间适应”。

“空间适应”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免受水患侵害

“空间适应”是指国家在规划国土空间、建设基础设施时,尽量保证对民生有重大意义的职能与设备不受水患侵害。

主要受保护的范围包括公用事业、电信和数据部门、废水链、饮用水供应、医疗保健、排水系统、公路运输以及化学公司和实验室。计划中规定了主要预防的四类灾害:涝灾、干旱、高温以及城市洪水。

上述社会核心职能部门,一旦受损,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更可能危及地区甚至国家的基本运行。

我们可以想象,若大洪水来临,基础设施故障可能造成大范围的断水、断电,国民生活无法得到基本保障;实验室受损后,释放出的有害物质,会成为看不见的杀手……因此保护这些部门不受灾害的侵蚀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具体制定了七大措施,循序渐进地开展调整空间规划的工作。各地方遵循“发现漏洞 - 制定策略 - 拟定实施议程 - 利用关联 – 资金支持 - 规范监督 - 应对灾难”这一系列步骤,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特点,对症下药。

位于荷兰中部的海尔德兰省(Gelderland)和荷兰东南部的林堡省(Limburg),在空间适应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由于在荷兰的能源供给方面,私人运营、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了洪水风险分析、极端气候压力测试等研究后,两省政府将与洪水相关的国土地理信息分享给各能源公司,指导管理人员划定管网的建设雷区与维护重点区。这些信息分享是独立、保密进行的,避免地理信息的过度泄露。

 “空间适应”政策帮助建设智慧治水城区

然而荷兰政府对“空间适应”的雄心绝不仅限于保障基本设施,他们更希望创造一个个将防灾减灾融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街道、社区,甚至城市。

荷兰古城代芬特尔就是一个例子。

代芬特尔市(Deventer)的普林斯·伯恩哈德街(Prins Bernhardstraat)正在研究新型城市排水方式。

四种不同的地面材料被运用在街面上,并配以透水性良好的人行道、排水沟和水槽。

此实验将检测何种材料和排水方式能够最迅速地排干地面,同时还能够在土壤中储存一部分水。相关人员也在探索路面排水与供热管网相连的可能性。省级相关部门、水务局、水利咨询公司以及当地承包商都参与了合作。

另一个例子是泽兰省(Zeeland)尼乌多普(Nieuwdorp)镇的“气候街道”项目。

被选中的玛格丽特公主街(Prinses Margrietstraat)建设有能源平衡、节水净水的房屋,其建筑设计能够应对暴雨和极端干旱的天气。

此项目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当地民众全程参与了建言献策的过程,以保证街道的建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民众的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而在霍格芬市(Hoogeveen),市议会正在筹划一个囊括中心城区的“气候适应愿景”。

专家学者通过电脑计算与大数据,为智慧水管理做出了努力。通过城市三维模型,降水压力测试模拟了2012年一次特大暴雨后城市的积水程度,从而预估排水系统应如何调整其最大负荷;而城市热岛测试则显示了哪块区域容易被高温侵袭,政府便能够在今后的规划中为此区域引入水源与绿化带……

通过智能的模型与计算,霍格芬市计划更新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水网,并建立渗透各区域的城市绿网,以达到植物蓄水的目的。

可以看到,“空间适应”政策,在普通的资源管理、防灾储备上更进一步,针对当今和未来的民生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防患于未然的长远规划。

一方面,各类基础设施与重点部门得以避免水患,保障了国民生活的基本;另一方面,更多的环保智能技术被运用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水资源管理中,真正将水管理从政府层面下沉,落实到个人。

中国的治水经验也闻名世界,比如历史上,中国就拥有都江堰这样无坝引水的工程奇迹。为响应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的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即将举行。借此契机,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人重视水资源管理。

中荷两国在水治理方面都十分注重长远规划,荷兰精心打造的三角洲计划能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带来水管理启示——在每个地区落实符合当地特色的 “空间适应”政策,从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设施构架等方面,全盘思考水利问题,或许会取得更多成效。

通过水利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社会机构、学术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让水管理成为人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才是应对现存和潜在“水危机”的良方。

 

作者 | 辰君

90后建筑师、撰稿人。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有方空间特约作者,澎湃新闻市政厅供稿人。曾于上海、旧金山、新加坡工作,游历过二十余国。关注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进程中社会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