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被归类,拒绝被指挥——荷兰乐团的创新之路

▲ 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 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荷兰在线中文网 文 | 宋辛

本月9至15日,也许是全球最具冒险创新精神的大型管乐团——荷兰管乐团(Nederlands Blazers Ensemble,简称 NBE),将在天津、济南、苏州和上海四座城市进行他们的首次中国巡演,并于紧凑的行程中为中国的年轻音乐人奉上两场音乐研讨会和一堂双簧管大师课。这无疑成为2018岁末最后一次音乐盛宴。

也许有些小伙伴对这个乐团还不太熟悉,那么就先戳开下面的演出视频,一睹为快吧!

Blazer在荷兰语中是“管乐器”的意思,而英文中的trailblazer则有开拓者、先驱之意,有着近六十年历史的荷兰管乐团正是古典乐团创新之路上不折不扣的开拓者。

不设指挥的二十人乐团,扁平化管理的绝佳典范

荷兰管乐团成立于1959年,最初是一支为更好演绎管乐室内乐作品而由五重奏扩充成的纯古典管乐八重奏。随着新人的不断加入,没几年荷兰管乐团就达到了二十人左右的规模,成员均为来自荷兰各大交响乐团的顶尖管乐演奏家,不少还身兼荷兰皇家音乐学院的教职。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支顶级管乐团便吸引来不少当代作曲家专门为之创作作品。由于太受欢迎,经常被邀请到各种不同场合演出,荷兰管乐团的音乐家们不得不开始考虑丰富他们的曲目库,以适应除了室内音乐厅之外的各种演出场所。

就这样,在种种机缘之下,荷兰管乐团很早便踏上了创新之路。

1975年,当时的乐团指挥离团赴美,荷兰管乐团再次“顺其自然”地开始了没有指挥的制度创新尝试。尽管在1985至1988年间,他们曾一度请来著名的奥地利指挥家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但很快就又回归到不设立指挥的老路上,并在新上任的艺术总监、双簧管演奏家巴特·施尼曼(Bart Schneemann)的带领下,愈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创新的探索冒险之旅。

为什么不要指挥?乐团经理尼克·韦恩斯(Niek Wijns)这样打趣道:

“因为真的能省很多钱啊哈哈!”

但这显然不是荷兰管乐团不设立指挥的主要原因。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把交响乐团的演奏比喻为管理的最佳形式,这样看来,荷兰管乐团显然在扁平化管理模式上又前进了一步。如果说“唯我独尊”的指挥还多少有些“老板”的意味,那么任艺术总监近三十年的巴特则无疑更接近一名现代领导者。

不设立指挥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乐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想想爵士乐手之间的配合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没有指挥,乐手就必须在表演时保持更高的专注度和协调力。所有人都不仅要对自己的演出质量负责,还均摊了乐团整体演出质量的责任。

▲ 乐团艺术总监兼双簧管演奏家巴特·施尼曼及乐团其他音乐家,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 乐团艺术总监兼双簧管演奏家巴特·施尼曼及乐团其他音乐家,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拒绝被归类的音乐冒险家

在音乐风格上,如今的荷兰管乐团早已突破了纯古典乐的藩篱,不仅涉足爵士、现代、民族音乐,还跨界与作家、诗人、导演、演员、舞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合作,近年来则尤其热衷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不断拓宽乐器和音乐的边界,也极大地丰富了听众的体验。

▲与视觉艺术家合作营造震撼人心的教堂音乐会现场视觉效果,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与视觉艺术家合作营造震撼人心的教堂音乐会现场视觉效果,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荷兰管乐团拒绝被轻易归类,对演奏曲目的选择极其自由,完全不拘泥于时期、类型或文化背景,一切都只有一个标准:音乐本身能打动人,引人深思。

荷兰管乐团音乐风格之多变,从他们这次的中国巡演曲目表中便可窥得一斑:从经典大师巴赫、莫扎特、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到当代青年作曲家如90后荷兰作曲家朱利安·施尼曼(Julian Schneemann);从布鲁克纳的宗教歌曲,到皮亚佐拉的探戈舞曲,再到极简主义作曲家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根据莫扎特交响协奏曲中的行板乐章改编的电影音乐;从反映吉普赛人悲惨命运的传统民歌,到来自土耳其、叙利亚等非西方国家的当代作曲家作品……不可谓不多元丰富。

荷兰管乐团非常重视跨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在音乐上,他们尝试过用土耳其乐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还曾邀请伊朗歌唱家用阿拉伯语演唱巴赫《马太受难曲》中著名的女中音咏叹调《请垂怜我》(Erbarme Dich),获得惊人的反响。上个月,他们刚刚新录制完一张将巴赫音乐和伊朗系苏菲音乐融合的唱片,即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发行。

▲乐团成员前往西非贝宁进行文化交流时与当地音乐家排练,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乐团成员前往西非贝宁进行文化交流时与当地音乐家排练,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即使是演奏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荷兰管乐团也坚决站在本真主义(即崇尚在演绎古典音乐时,力求完全遵照古谱和创作年代的风格技巧,甚至严格使用古乐器)的对立面,坚持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以期通过自己的演绎传达出时代精神和人文理念。

这是一场不间断且会“讲故事”的音乐会

对于巴特和荷兰管乐团的音乐家而言,举办一场音乐会远非松散地演奏几首音乐作品那么简单。他们将音乐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演奏家之外,荷兰管乐团成员们还身兼另外一重身份——音乐会策划人。

就像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展览时需要依靠策展人一样,荷兰管乐团的每一场演出也都是由音乐会策划人精心打造而成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讲故事,荷兰管乐团的音乐会也不例外。有时,他们会围绕某位当代作曲家或乐器独奏者来设计故事;有时则通过将某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书信、日记等穿插在经过重新编排的大师音乐作品中来讲述大师的生平;还有的时候,他们会将风格迥异的作品编织到一起。

通过对曲目单内容和顺序的精心设计,荷兰管乐团力求在音乐会现场构建起一种情绪场域来感染、引导和启发听众,使他们获得一种欣赏音乐、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意识的转化和提升。

荷兰管乐团的音乐家们在台上活力四射,演出风趣欢快。他们全程站立演奏,以确保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能有更直接的交流沟通。此外,将音乐会视为一出整体作品的荷兰管乐团也从不设中场休息。

▲ 荷兰管乐团音乐家们全体全程站立演出,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 荷兰管乐团音乐家们全体全程站立演出,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1999年起,荷兰管乐团便有了自己的音乐厂牌——NBELIVE,每年推出二到三张荷兰管乐团特别音乐会的现场录音,以飨那些“当时在场、或真希望自己当时在场的人们”。其中,2007年推出的对莫扎特著名《管乐合奏小夜曲》(Gran Partita,又名《大组曲》,作品编号K.361)进行重新编排、并穿插朗读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信的音乐会现场录音一举夺得荷兰历史最悠久的爱迪生古典音乐唱片大奖(Edison Reward)。

在成为一个好音乐家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 

荷兰管乐团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人文理想上,尤其是在培养新一代优秀音乐人才方面。

每年年末,荷兰管乐团都会在荷兰举办全国性的少年作曲大赛。任何18周岁以下的少年都可以报名参加。今年的大赛主题是“亚当与夏娃”,参赛选手要据此创作一段不超过四分钟的旋律,并在专业编曲家的协助下完成编曲。

随后,来自荷兰全国的六七十名专业乐手会当众演奏孩子们所创作的曲子。今年的决赛将于12月23日荷兰管乐团在华巡演结束回国后举行,大赛前三名将有幸随荷兰管乐团一同出席明年1月1日的新年音乐会。

▲ 音乐家指导孩子编曲,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 音乐家指导孩子编曲,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此外,荷兰管乐团还下设小荷兰管乐团(成员为年满18周岁的全国顶级青年管乐演奏者)和小小荷兰管乐团(招收15岁以下的儿童)等团体。

其中,小荷兰管乐团的成员会得到来自荷兰管乐团正式成员为期两年的培训和指导。期间他们不仅能获得演奏技巧方面的提升,更会学到如何策划演出,如何用一场音乐会来讲述一个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他们要参与指导和帮助比自己更年轻的音乐家,譬如在初赛中配合少年作曲大赛的选手们表演,还会定期参加公益活动,譬如为有智力缺陷的人士演奏音乐等。

▲ 小音乐家和专业演奏家同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 小音乐家和专业演奏家同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图片来源:荷兰管乐团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不少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音乐团体,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活动也举办得如火如荼。这一次荷兰管乐团的中国巡演只是他们中荷交流路上的第一步,希望在今后更深入的接触中,博大的艺术理念和先进的经营模式能为中国的音乐家们提供更多的灵感。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