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荷兰在线中文网 文/黄莉萍)到了2050年,海里的塑料可能会比鱼还多。
你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吗?不,这是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在2016年发布的报告中提出的严肃预测,甚至可以说是警告。
▲ 海滩上的垃圾,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 塑料垃圾,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事实上,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程度已经不容小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美国、英国、古巴、印度等14个国家采集了159个自来水样本,分析之后,除意大利以外,其余13个国家的自来水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在太平洋上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垃圾岛”,它是世界上五个海洋塑料堆积区中最大的一个,位于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中间。根据The Ocean Cleanup的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它的面积等同于三个法国。2017年,环保主义者们为了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承认“垃圾岛”为一个新国家,甚至有人为此设计了国旗、货币和邮票。
▲ 五个主要的海洋“垃圾岛”,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在今年的海洋微塑料研讨会上,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表示:“现在海洋深处四千五百米生存的生物体也居然检测出微塑料。也就是说微塑料在海洋存在范围之广或许超出我们的想象。”
大部分微塑料来源于塑料垃圾。海洋生物体内和自来水内都存在微塑料,这说明微塑料很有可能已经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进入了人们的身体,而这究竟会对人类造成何种影响,目前还没有详尽的答案。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现状必须改变。
▲ 渔网缠身的海龟,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这个少年努力众筹捡垃圾,只因不忘初心?
作为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深切意识到自己和大海休戚与共,这也是为什么满怀忧患意识的荷兰人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为了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在这群环保卫士中,有一个名叫博扬·斯莱特(Boyan Slat)的小鲜肉十分与众不同,因为他从小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捞干净海里所有的垃圾。这个出生于1994年7月的男孩,第一次萌发净化大海的念头是在17岁,当时他正在希腊度假,有一日,斯莱特兴致勃勃地来到海边准备潜水,结果映入眼帘的却是满地塑料垃圾,倍受触动的他下定决心,要把大海清理干净。
随后,斯莱特进入代夫尔特理工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他构思了一个海洋垃圾清理方案:利用洋流搜集垃圾,并用船只将其运走。当自己的方案已经相对完善时,他希望能够集结更多人的力量,将这个方案成功落实。但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愿意理睬他——他曾经一天联系了300家公司,但只收到了一家公司的回复。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斯莱特在TED上发表了演讲,他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的计划,而这个演讲成功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出半个月,他就收到了8万美元的资助。
▲ 斯莱特与荷兰政府部门签署协议,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获得资金支持后,他建立了一家名为“海洋清洁”的公司(The Ocean Cleanup),并将总部设立在了澳大利亚。经过反复不断的研究试验后,在2014年,他们创造的装置终于被放进了大海开始正式测试,而测试迅速获得了成功。同年,联合国环境署为他颁发了地球卫士奖。
之后,他们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清理地球上最大海洋塑料垃圾堆的机器。今年9月8日,这个垃圾清理系统将在太平洋“垃圾岛”正式启动。
▲ 海洋清理装置,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 海洋清理装置,图片来源:The Ocean Cleanup 官网
这个“清洁工”岗位收入不菲?
在斯莱特看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体现在海洋清理计划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一系统完全靠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这个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投资人每年的预计收益将达到约5亿美元。许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非常好奇,为什么清理海洋垃圾还可以赚钱?没错,清理垃圾,也是赚钱之道。通过出售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这些“海洋清洁工”能够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塑料回收的理念并不新鲜。早在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就发表了《新塑料经济:促进行动(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Catalysing action)》报告。报告中为塑料产业提供了3大策略:重复使用(re-used)、改善回收经济及质量(Recycling with radically improved economics & Quality)、重新设计塑料包装并创新(Fundamental Redesign & innovation)。
报告提到,尽管减少塑料产量的确是我们应当寻求的一条解决路径,但无论如何,塑料依然是工业制造中难以替代的材料,所以大幅降低其产量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思考:塑料本身并无过错,浪费行为本身才是需要改变的。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生产、使用、回收这些垃圾,污染并不会这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