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教育:荷兰最古老大学变身创新乐园

大学常常被公众看作是远离俗世的象牙塔。在阶梯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在宁静的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这些仿佛就是大学教育的全部。——或许过去是这样。如今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这座象牙塔早已不存在。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大学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学生和教师也走出课堂、参与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变革。大学的定义和功能正在改变。

莱顿大学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迄今已有441年的历史。这座大学从来没有过围墙,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遍布莱茵河两岸。但是,能够有资格拿到学生卡进入课堂也并非易事。今天,互联网科技已经让这座大学的虚拟课堂遍及全世界196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这所大学学习再也不是精英教育培养的少数学生的特权。大学通过位于海牙校区的创新中心(Centre for Innovation),鼓励和帮助师生把学科知识用于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让这所古老的大学变成了创新乐园。创新中心的多媒体专家托马斯·赫尔克斯肯斯(Thomas Hurkxkens)向荷兰在线介绍了新科技给这所古老大学带来的变化。

最古老的校园和最新潮的课堂
慕课已经是当下教育行业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它的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开放视频课程,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开始学习。莱顿大学从2012年起开始尝试慕课教学,是最早开发慕课的荷兰大学之一。2014年,欧洲史学教授理查德·格利菲斯(Richard Griffith)做了一件他以前从来没想过的事儿:在慕课平台上给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上课。这对于他来说格外新鲜却又十分具有挑战性。起初他不太习惯对着摄像机讲课,不过后来他欣喜地发现,适应了虚拟的授课环境后,慕课给他带来的收获远远超出想象。

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课程视频,时间和距离都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教师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讲课,学生也都可以参与课堂学习。格里菲斯教授在中国的暑期学校授课时,中国学生的课堂讨论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慕课平台直播,这时世界各地的学生都会参与到讨论当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启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作为教师,通过开放的慕课平台了解到不同国家、文化、年龄、信仰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看法,不仅有利于补充教学材料,还省去了他们专门调研的时间。互联网科技打开了封闭的教室,把课堂内的知识放到了跨越时空的现实中去检验和深化,不仅教与学的定义与传统不同,连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变化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者和课程研发人员,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课程的共同参与者。

通过与Coursera合作制作和开放网络教学资源,莱顿大学与其它世界一流大学保持同步,把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分享给大众。截至目前,莱顿大学已累计上传了358部慕课讲座视频和71部其他课目视频,其中 “人类语言的奇迹”这门课被翻译成26种语言。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从欧洲小城延展到全球。根据2015年的统计,莱顿大学的慕课接受了来自全球196个国家的50万人次的注册。其中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这一门课就有10万人注册。2.5万学习者已经完成了课程学习,90%的学习者对课程感到满意。在此基础上,莱顿大学也开始尝试小型个人定制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简称SPOC)。这种课程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根据个人需要和学习条件来定制课程。大学的学习不仅更加开放,也越来越个性化。


图:教师在线答疑

一方面是线上课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也在发生转变。过去,教室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场所。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或利用其它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探索,通过网络实验室,在线搜集、分析数据。教室变成了小组交流、汇报和与教师讨论的场所。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和学生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blended learning)使学生沉浸在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中。

图:莱顿大学生物化学课采用翻转课堂获得校方资助          
来源:universiteitleiden.nl

从今年开始,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将引进到莱顿大学的课堂教学中。还记得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吗?老师拿着指示棒站在尸体边,周围环绕着学生。这个冷冰冰、阴惨惨的画面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现在,人体解剖课的画风应该是这样的:没有僵尸,没有围观,学生自己戴着虚拟或增强现实眼镜“手舞足蹈”,通过变化身体的动作和方位就可以看到想观察的部位,调整观察角度、距离和参数,并在动态条件下实时观察血液流动、神经反应、病理特征等等。莱顿大学创新中心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专门用于课堂的Hololens头戴设备,让增强现实技术与大学课堂完美结合。同时,他们也在合作研究这项技术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来改进这些技术。


上图:伦勃朗作品《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来源:mauritshuis.nl
下图:学生在解剖课上用Hololens观察人体构造

“新技术不是替代课堂教学,而是改进课堂教学。” 托马斯介绍说。“科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大学也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作为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在改变人们心目中传统、保守的刻板印象,以400多岁高龄再次顺风而动,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从知识宝库到创新乐园
科技给大学教育带来的远远不只是教学范围的扩大和教学手段的提高,同时也让大学教育的本质发生改变。莱顿大学创新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打造一个持续发展的科技平台,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索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各类创新工具。这样一来,教师、学生、校方的合作伙伴、市场和整个社会都被连接起来。大学教育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创新中心的成员与莱顿大学师生和相关人员组成了不同的实验室,除了开发慕课的新媒体实验室, 在线学习实验室之外,还有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目的的专项实验室,比如创新中心与莱顿数据科学中心合作成立和平信息实验室(The Peace Informatics Lab)。这个信息实验室搜集公开发布的各类相关信息形成大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数据研究社会发展趋势,评估动乱或战争的潜在风险,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数字化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这个实验室又通过设立研究课题,举办暑期学校和工作坊等形式,扩大公众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了解。比如实验室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该机构举办每年一次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合作的“大照片”(The Bigger Picture)项目。这个项目的交互信息网页使用第59届荷赛获奖作品《盼望新生》作为背景,把这幅摄影作品同数据分析和数字化叙事手法结合在一起,让公众可以通过点击图片上的不同标签了解到有关难民的成因、来源、走向等数据信息。实验室与联合国合作的DATA4FOOD项目,则通过实时监测世界粮食流动、价格浮动等信息,为粮食援助提供最新的参考数据。这些项目不仅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其成果又反过来成为学生学习、教师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推动相关的技术和研究更加深入。

在创新中心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三种形式的创新成果:工具包、方案模型和创新实体。数据分析工具包可以帮助科研团队或企业分析市场环境和需求、找到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等等。方案模型是由莱顿大学的师生研发的实用案例。比如Lynks软件平台,它采用嵌入在网络浏览器的实时数据分析软件制作人际或事务关系网。这个软件平台获得了欧盟区域研究基金和海牙市政府的资助。其他案例还包括对于荷兰政党的大数据研究和对于妇女参与企业管理的调查等等。创新实体则是由师生创办的各种实体。通过展示这些案例和实体,不仅让公众了解到这些最新科技所提供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也吸引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参加到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中来。

图:Lynks软件平台效果图

400多年前的大学是探索真知的殿堂,今天的莱顿大学则成为公众创新的乐园。创新产业与创新教育的结合,让未来的大学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动力源和创新试验场。

(图片由莱顿大学创新中心提供)

陈大地
陈大地

陈大地,欧中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人,致力于推动中西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交流。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