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运河—红灯区艺术见证阿姆斯特丹30年演变

“我小时候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长大,夹在杂货店、水果蔬菜店之间就是一扇扇的橱窗,‘阿姨们’在里面工作,我们都觉得那是件很寻常的事情,一点也不奇怪。”前来参观《妓女运河》展览的阿姆斯特丹市民如是说。

美国艺术家夫妇Edward 与Nancy Kienholz的大型装置艺术 《妓女运河》,以真人尺寸的塑模人形展现荷兰红灯区上世纪80年代的真实面貌,在作品完成20多年后,终于首度在荷兰本土展出。策划这次展览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策展人Annemarie de Wildt表示,《妓女运河》展览旨在唤起人们对娼妓合法化问题更深层的省思,她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目前正忙着改造红灯区,然而此举可能迫使妓女走入地下,使她们的生活处境更加恶化。”

妓女运河
《妓女运河(街)》(Hoerengracht)之名取自阿姆斯特丹开满画廊、最具文化气息的”绅士运河”(Harengracht)街,几个字母之别,却标志出上流与下流社会的云泥之别。Kienholz夫妇的《妓女运河》呈现数个红灯区橱窗的真实景致,有的妓女悠闲地读杂志化妆,有的百无聊赖的望着窗外发呆;有的自得其乐,有的神情空虚悲伤。窗户与人偶脸上滴淋着不知是雨还是泪水的液体,每个人头上都带着一个开启的玻璃方块盒,象徵着橱窗里的妓女们就像盛在玻璃饼盒的点心,暴露自己让顾客挑选消费。

虽然《妓女运河》的妓女衣不蔽体、任人窥看,她们的橱窗相较于现在红灯区里的实景,显得人性的多。策展人Annemarie de Wildt说:“现在的橱窗简直跟厕所差不多,只重功能性。《妓女运河》显示当时的橱窗更像是妓女们的住所、工作室。”

红灯区30年来的演变
除了实体展览,《妓女运河》展览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系列追随Nancy Kienholz重返红灯区的纪录片。近30年后再度回到红灯区,Nancy Kienholz惋惜红灯区过往亲密、自由的气氛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色情业的冰冷与非人性。其中一段影片访问退休的红灯区巡逻警员,他表示四十多年前红灯区的妓女多半是未婚生子的荷兰妇女,为了支付养育孩子的费用,在此租个橱窗挣皮肉钱。但现在红灯区已少见荷兰妇女,多半是来自东欧与其他贫穷国家的外国移民。

这个事实也让阿姆斯特丹红灯区近年来饱受各界批评,认为是以合法手段掩饰妇女买卖的犯罪行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因此从2008年开始推动”联合项目1012”计划(1012为红灯区的邮编),一方面加强监督以打击犯罪,一方面将橱窗空间改造为艺术家、设计师工作室,希望以此让红灯区的街景更多元化、更有文化气息。自此红灯区的女郎橱窗数量已大幅减少。

反应两极
正如同人们对待卖淫合法化的观感相当两极,阿姆斯特丹市民对“1012”计划也有着非常不同的的看法。前来参观的Loes女士认为色情业将女性肉体当作商品销售,本来就不应该合法化给予鼓励,因此相当赞成市政府的整顿措施。在红灯区长大的Karin Bekker则认为女郎橱窗是阿姆斯特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试图改造红灯区只会剥夺妓女合法工作的权利,或逼迫当地的性工业者往他处聚集。

也是阿姆斯特丹土生土长的策展人Annemarie de Wildt则对红灯区有着相当复杂的感受,她说:“当我走在红灯区街上,一方面我为那些女人感到悲伤,我不能想像为何有人可以忍受如此地暴露自己;另一方面,我又感到骄傲,因为阿姆斯特丹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容许色情业公开运行。”她笑着说:“我只能说还好我不是阿姆斯特丹市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