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

纽时支持希拉里:媒体缘何为候选人背书(上)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1月30日,美国总统大选的党内初选前夕,《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公开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称她是“近代历史上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最具资格的候选人之一“(one of the most broadly and deeply qualified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in modern history)。
在各类选举尤其是总统大选中,各家媒体公开表态支持(或称“背书”,英文endorsement)某一位具体的候选人,是一些国家的常态。《纽约时报》的第一次大选背书,发生在1860年。当时,它公开支持的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
媒体的候选人背书是观察媒体与政治关系的一个窗口。但是对于不熟悉美国政治的人来说,这种表态支持颇为令人疑惑:媒体为什么要在选举中明确“选边站”?这不会有悖媒体应有的客观中立吗?各家媒体都具体 都是怎样决定支持谁的?有没有媒体不参与表态?这种支持会不会影响实际的选举结果?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媒体如何选择支持谁?
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媒体的背书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以《波士顿环球报》为例,2004年,该报曾经公开解释其决策过程细节——
背书决定的参与者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或称社论委员会)的八名成员。这些人的日常工作是写作和编辑社论。其中,社论版编辑Renée Loth及其副手Robert Turner的名字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上,而另外六人则不署名,他们撰写的社论代表报社的声音,统一署名为“本报编委会”,读者不会知道具体是谁写的。
如果是选择地方选举(州长以下)的候选人,编委会 成员会和候选人们一一见面深聊,详细了解他们的政策主张,并参加他们的辩论、阅读他们的公开论述,还会选择一些议题对候选人们进行小测验(quiz)。之 后,大家会讨论和投票,将意见汇总至社论编辑Loth那里,由他作出最终的决定。
如果是选举州长、国会参议员、总统,那么出版人Richard Gilman也会全程参与,并作出最后的决定。当然,不是所有总统候选人都一定会来报社见面深聊,2004年的时候,克里来到了《波士顿环球报》,但小布什两次拒绝了报社的邀约。
在整个过程中,这些人是不会参与的:所有新闻部门的编辑记者(其中当然包括报道大选的记者),包括主编;评论版面的专栏作者;《波士顿环球报》的母公司。
其他媒体作出决定的过程大同小异,它们都包括这样的元素:编委会主导,对候选人的详细研究和了解(往往包括长达一小时或几小时的采访),深入的讨论,最终由一人拍板。
当然,很多媒体的倾向性是众所周知的。比如,《纽约时报》已经连续13次支持民主党候选人,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选择是根据媒体倾向自动做出的。
对于奔波于各州拉票的候选人而言,每到一地,和当地重要媒体的编委会见面,争取他们的支持,是竞选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背书不是为了站队、押宝
了解了这一过程,也就会明白:媒体为某一位候选人背书,并不是随口报出一个名字那样简单,它是一个牵涉到大量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在公开宣布背书人选的社论中,媒体往往会详细阐释作出决定的原因,这有点像经历了几个月的研究之后交出的一份作业。
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背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该给谁投票,而是表达媒体自身的立场——这种立场是大量研究和仔细讨论的结果;而表达自身立场,不是为了“站队”、“押宝”,而是作为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深度参与选举活动,传递更多信息,激发更多公共讨论。
媒体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分析能力是普通人和其他许多 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有人认为:利用这种资源和能力,呈现自己的判断,这是媒体理应肩负的责任。曾担任《纽约时报》社论编辑的Howell Raines就说,“为候选人背书,更多反映的是我们有义务参与到这样一场公共讨论中,我们有责任向读者呈现我们的集体智慧。“
也有人认为,与其说背书是呈现一个结论,不如说更 重要的是呈现具体的分析论证过程。这些分析论证既简洁,又扎实;既浅显易懂,又信息量大。也许读者读完之后并没有被说服,甚至做出了相反的投票决定,但这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背书社论让读者对于政治了解得更多,且更有可能进行理性推理和思考。
就报纸来说,背书社论往往选择在星期天刊出,这是因为报纸在星期天的发行量最大。这也说明,媒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背书社论——如果能影响到读者的投票决定,当然很好;如果能激发读者的思考,那就更好了。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无论选谁、不选谁,媒体都不会刻意讨好,也不会害怕回避。这是受言论自由保护的媒体所享有的权利。
这种表态不会有损新闻的客观中立吗?
在两方或多方竞争的选举中,一家媒体公开选择支持其中一方,会不会有违媒体的客观中立原则?
其实,上文介绍的具体操作中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所有记者,尤其是报道大选的记者,是不参与背书人选的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在成熟的媒体中,新闻部门和评论部门是分开的,它们中间设有一道“防火墙”:记者不会去干涉社论的观点,社论编辑也不会去影响记者的报道。报纸的评论版面,特别是社论版面,具有鲜明的立场;但新闻版面则遵循客观中立的专业守则。
实际上,不少媒体对记者个人的政治表态都有着严格 的限制——不准在社交媒体公开发表政治观点,不能穿着带有候选人竞选标志的衣服和配饰,不能参与竞选活动,不能进行政治捐款,不能在家门口挂出政治标 语……这一切的隐含之意是:新闻是新闻,评论是评论;报社背书是一回事,记者个人的行为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种“防火墙”并不是表面文章。有学者曾经做过研究,对比报纸的社论背书和新闻版面的报道倾向,发现二者之间完全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新闻内容并未受到社论观点影响。即便是报社明确支持的候选人,要是爆出了什么丑闻,说了什么不恰当的话,记者还是会不留情面地报道。
不少媒体也公开表示:如果我们支持的候选人最终当选,我们会继续监督、批评其执政表现。

(未完待续。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更多关于美国大选的文章:

美国人如何玩党内民主
“特朗普现象”:政治家一定需要政治正确吗?
希拉里第二次参选总统了,中国女性呢?


 
方可成
方可成

方可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原《南方周末》记者,政见CNPolitics发起人。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