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在美国俄勒冈州乌姆普夸社区大学枪击案后发表讲话

美国枪击案凶手90%是白人男性,告诉我们什么?

文/小五三三,曾就职女性媒体任编辑和记者,自由撰稿人,女权主义者。关心女/性,研究性/别。活得如入无人之境。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10月1日,美国俄勒冈州乌姆普夸社区大学发生枪击案,造成至少13人死亡,20多人受伤。时隔仅仅一周,10月9日北亚利桑纳大学又传来枪声,一伙兄弟会成员发生冲突,一个男生掏出手枪连射四人,造成一死三伤。

在俄勒冈枪击案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铁青着脸出来发表讲话,语气沉重,几近愤怒,内容诚恳。他坦率地说,这类枪击案不断发生,每次他都出来发表一番类似的讲话,已然成为“例行公事”。甚至有媒体梳理了奥巴马任上历次大型枪击案发后他的所有11次讲话 ,对比这些视频,正如他自己所说,所有的案件都是同样的程序,讲话都是同样的内容,然后街市依旧太平,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美国人,从媒体到大众,早已经对此类事件感到麻木。奥巴马把矛头指向禁枪的阻力。没错,这世界上永远不缺想要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人,而当这个人很容易就可以弄到一把枪,伤害立即变得那么容易实现,而且杀伤力翻倍。然而奥巴马只看到了源源不断生产和输送武器的利益链条,却看不到整个美国乃至世界从文化到媒体到日常生活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霸权男性气质培育机制正在如何一批又一批地生产和输送暴力及其代理人,抑或牺牲品——那些扣动扳机伤害他人也毁灭自己的凶手。






从一份1984年至今枪击案的不完全统计来看,在美国,一个月里发生多起、或隔月就发生一起枪击案其实是常有的事。事实上,2015年才过去9个月,美国已经发生了298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共造成近1500人或死或伤,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在枪口之下。这些枪击事件中,98%以上由男性作案,而受害者则大多是妇女和儿童。有数据统计,过去30年里,美国大规模枪击案凶手除一例外,全部都是男性,其中90%是白人男性,而白人男性正是全球霸权男性气质的“典范”。

这不仅是一个“某些人”有暴力问题的问题,这更是一个“某些男人”有暴力伤害他人(主要是女人)问题的问题。如果说全世界的媒体有什么共性,那其中一条必然是当有问题的是一个女人,那报道往往突出这是“女人的问题”;可一旦有问题的是男人,报道却把它变成“人的问题”,然后媒体还要宣称自己没有性别盲视的问题。

俄勒冈枪击案前一天,匿名网站4chan.org上曾出现一则警告讯息,称“如果你人在西北部,明天不要去学校”。就在这个死亡威胁的帖子下,不少人竟发评论表示鼓励,对这种大屠杀行为表示赞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有人在评论里指点凶手:“你恐怕最好瞄准一个‘女校’,那儿比较安全。”另外一条评论则说:“是需要有个新的烈士追随咱们神圣的Elliot了。”他所说的“神圣的Elliot”指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连环杀人事件凶手Elliot Roger。

2014年5月23日,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附近,Elliot首先杀死他的三个室友,然后到一处姐妹会所向三个女生开枪,随后开着车一路滥杀,最后开枪自尽。行凶前他在YouTube发布一条视频,讲述了他的杀人动机:他想要惩罚所有拒绝过他的女人,惩罚所有令他嫉妒的、“有性生活”的男人。他质问:“我这么礼貌,这么聪明,这么美,为什么没有一个女孩看上我?每天我都感到被羞辱,看到那些根本不配的家伙都能坐拥漂亮的女朋友,拥有她们的爱,可为什么没有一个女孩给我机会让我也尝尝爱的滋味?我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为什么女孩们都这么讨厌我?我真不明白…那些金发美女应该是我的,而不是属于那些混蛋,这不公平!… 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就是你们这些女人让它变得这么残酷的……我这么伟大这么美,你们为什么不给我机会?”“我要报仇,我要冲进UCSB(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最火辣的姐妹会所,里面每一个宠坏了的、傲慢的金发婊子,我要见一个杀一个……这才是真正的Alpha男人。”找不到女朋友的他决心复仇,这一复仇计划导致7人死亡,13人受伤——有的被枪射伤,有的则是被他高速行驶的汽车撞伤。

Elliot并不是唯一一个把枪口对准女性的凶手。一个警察匿名评价本次俄勒冈枪手的时候,也提到他如何为找不到女朋友而苦恼,他为此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对生活感到失望,觉得事事不如意;

1989年,蒙特利尔,一个23岁的男子端着来福枪冲进一所工程学校,一边大吼着:“我痛恨女权主义者!”一边开枪,杀死了14个女生——他专挑女生下手,只向试图阻拦他的男生开枪;

2006年,阿米什,一个32岁的卡车司机走进当地一所学校,命令教室里的15个男生都出去,留下11个女孩面对黑板站成一排。他把她们的腿绑在一起,挨个射杀,在警察赶来之前,他杀死了4个小女孩;

2011年,挪威,32岁的Anders Breivik先用炸弹炸死了8个人,然后开枪杀死69人,仇视女权主义者正是他的主要杀人动机,他曾说,他担心女权主义“否定本地基督教欧洲异性恋男人固有的价值”,“欧洲文明的命运,就全仰赖欧洲男人对政治正确的女权主义进行坚定反抗了。”

……

这些并非孤立案件,而相似悲剧也一定会再发生。我们所处身的流行文化,教育观念,家庭社会环境,每天都在培植暴力生成的土壤。传统霸权男性气质是真男人的“正统价值观”,每天都在通过流行文化产业的宣传放大,并在日常生活、家庭、学校教育里进行现实操演“真男人”被定义为能够支配和控制他人的、身体强壮敢于使用暴力的、绝不暴露自己的软弱面的所谓“硬汉”。真男人要战斗,要制服,要有泪不轻弹,要让女人都臣服自己膝下,其他不如自己的男人则都要踩在脚下。不具备这些气质的男人则在男性群体中备受奚落,被冠以“娘娘腔”、“娘炮”等羞辱性称呼,“不像个男人”则成一招绝杀。一旦男性感到自己不够 “硬汉”,不能拥有这种“大权在握”的霸权男性气质,强烈的焦虑感驱使他们通过暴力夺回失落的控制感,而手枪则正如一条外在的、永不疲软的阳具,随时可以爆发、征服,替代他们缺失的“硬汉”满足。



在一部名为“Tough Guise(硬汉)”的短片详细梳理了霸权男性气质的培育过程,及其与暴力事件的深层勾连。数不尽的电影电视作品里,有着更高地位的男性手里总是有一把枪,他们一呼百应,万众臣服,而影视塑造的这些男性气质典范则不断地变得更帅更高更强,他们手里的枪,尺寸也正逐年变大;超人的体格则从70年代的普通男性尺寸,变成如今凡人不可企及的巨人,就更别提变形金刚的尺寸了;玩具超人的尺寸也跟着水涨船高,更大更高更强成为全球趋势,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的结果,必然是所有“正常尺寸”的男人都感受到压迫,而压力的出口则正是他们从小被教育灌输的:拿起武器,暴力解决,“捍卫作为男人的尊严”。这些暴力的出口,可能是拿起枪滥杀无辜,也可能是在家里对亲密关系伴侣、对孩子暴力相向,暴力的种子又继续代代相传,前仆后继。

校园枪击更多发生在枪支管禁缺失的美国,可霸权男性气质却是实实在在的全球通病。想想并不遥远的马加爵事件、李天一事件,无一不是印证着男人如何身受这种霸权男性气质培育的毒害,又把这毒汁化为暴力,进而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变种去伤害他人。

搜索案例时,笔者不禁想起一次在校园里碰到三个白人男生闲谈,其中一个大声激动地喊道:“女权主义者都下地狱去吧!”如果当时这孩子手里有一把枪,而他决定向女权主义者宣战,那么笔者所在的本校女权主义者最集中的性别研究系,恐怕就成了他的首选目标,想来真是不寒而栗。而讽刺的是,性别研究的所有课程,正是致力于解决他的焦虑,试图理解他的莫名仇恨。而女权主义者所倡导的一个更加性别平等多元尊重的社会环境,正是消弭暴力的必备前提。

(原标题:禁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多读几篇吧!
为什么美国控枪这么难?
面对性暴力,美国媒体和高校在做什么?
美国如何防范成人虐童?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