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爱情故事:打工族“一夫多妻”和流水线下的乡愁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近日,东莞打工妹群体里盛行的“一夫多妻”现象让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因为男少女多,在东莞许多工厂里,男孩子变得特别吃香。据媒体报道,一些男工反映“如果自己出去说只有一个女朋友,都不好意思。”而因为竞争激烈,许多打工妹拿着微薄的工资去讨好男友的事例比比皆是。

这样的新闻让人唏嘘,我记得有一年去东莞采访时,听过这样一些故事:

有一个打工妹,每月只有两千多元的薪水,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部花在男友身上。为什么?因为男友很抢手,还有其他几个女孩争抢着对他好,倘若自己不对他更好,那么男友就有可能离开自己。

还有一些这样极端的故事:那些男工被互相竞争的女孩宠坏了,好吃懒做,不上班了。有的女孩薪水不够花或者失业后,就靠卖淫去挣钱来养活男友。

当然,也有极度的付出后又极度失望的。媒体上就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对她的男友极好,为他花钱,做过数次人流。但是那个男孩还是公开和别的女孩同居。女孩最终受不了这样“一夫多妻”式的刺激,给男孩脸上泼了硫酸,毁了别人的同时也毁了自己。

多年前看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拍摄的《大路》时,就被里面小人物充满温情的,绝望而又孤独的命运所打动。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看到东莞这些在“一夫多妻”下的打工妹的故事时,心里就想起费里尼的这部电影来。



许多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当然用了炒作式的标题,事实上几个打工妹同时拥有一个男友现象,在法律意义上这还不叫“一夫多妻。”否则,在中国这算重婚罪。这种现象更多叫做“多边恋。”

我观察到,人在各种情感关系里,具有极大的张力和极强的适应性。多边恋,其实在现代大都市里也并不少见。比如一个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时,那个女孩已经有恋人了,但又不愿望放弃这个男孩对自己的好,于是就说:“只要你不介意我已经有男朋友,我们可以继续在一起。”

男孩虽然有些无奈,但是转念一想:只要还能和她好,有什么介意呢?至少比完全失去要好吧。于是实用主义的恋爱观占了上风,于是三个人和平共处。

以前,我们在恋爱里,觉得理想主义是第一,比如“你只能爱我,我们必须一对一”。但是,现在实用主义思潮越来越代替理想主义——得不到你的全部,得到一部分也是好的。

我相信在东莞打工妹聚居的那些工厂里,那些打工妹们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而采取了几个女孩同时拥有一个男友。    

流水线下的青春如此孤寂,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远离家乡,看不到前途的“富士康青春”式的绝望,她们一定对温暖有着极度的渴求。爱情,往往成了最强烈的慰藉和寄托。

可是,那些打工妹们会发现,爱情在流水线下成了一件奢侈品。男少女多,她们面临着严竣的婚恋竞争局面;其次,微薄的薪水也让她们在功利的婚恋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优势。越渴望就越想抓住,越想抓住就越失去自我,越恐慌,最后,那个好不容易让她寄予爱情幻想的男孩,即使起初对她怀有真心的喜欢,时间一长,大概也受不了她的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渴望操控感等,最终厌倦而去。

然后留下一地伤痕的她们独自在暗夜里哭泣。

好在,任何成长都是要以经受这样的磨难为代价的,她们可能曾经乡愁万里,但是经历这样的一次次伤害和失望后,反倒更容易能凤凰涅槃。生命自有其韧性,只要她们没有被打倒,还能活下去,总有一天那些打工妹们会发现,她们会变得更坚强而成熟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阅读更多与爱情有关的文章:

一个欧洲人的情爱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李银河:多边恋爱关系,逻辑在哪里?

吴敏伦:中国年轻人“爱情教育”普遍缺失


 

曾小亮
曾小亮

资深媒体人,时尚媒体专栏作家,婚姻两性领域学者。文风新锐、幽默、风趣、时尚,被誉为中国版的“渡边淳一”。已出版《好男人请举手》、《人人都爱男闺蜜》、《我们能否永远相爱》等十余本畅销书。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