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遭遇海外滑铁卢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最近,BBC2拍了一部近120分钟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全程记录了中国式教育如何让英国学生崩溃的经过。原来,中国学生以高分闻名于世,让背不出九九乘法表的英国人很好奇,于是某教学实验机构便从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学校,请来了五位教学精英,让他们在英国汉普郡的某中学,给13到14岁的50位英国学生们上4周课,看看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哪个更利大于弊。



作为饱受中国式教育荼毒的过来人,我知道这群天性未泯,胡蹦乱跳的英国学生,根本不值得“同情”(因为中国式教育只教“雌雄对决杀敌攻略”,不教“同情心”),但是看完纪录片,我还是忍不住为他们这4周的遭遇休惕恻隐。

每天七点,英国学生们就得赶到学校升五星红旗(没错,除了升米旗以外),还得换下漂亮合身的西装制服,穿我们当年用来擦脚都不解恨的运动装校服(据说现在的校服长得还是一个样,从初一穿到初三,省去了好多添新校服的银子,60岁后若没发福,还可当晨练衣穿);接下来还得做-广-播-体-操。如果你坐过南航的国际班机,你就知道广播体操这种意识形态的威力——法航也好,俄罗斯航也好,没有哪个国际航班像天朝的航班一样,会在天刚破晓之时,用广播体操把你逼醒,让你一不小心还以为自己又回到了恶梦般的童年。不过领操的中国女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她自豪地说道:“我爱广播体操,我小的时候就是领操员。我爱在广播体操音乐下的每一个动作,所有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做着同样的动作——时刻提醒着,我们是属于大家的,我们是集体的一员!”当然广播体操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它至少培养了奇才张艺谋和风起云涌的世界级广场舞大妈。



起大早,穿降落伞一样宽松的校服,做广播操……本来想给英国学生一个下马威,但是换来的却是“非暴力不合作”,你看英国学生们一脸的不情愿。这是注定的,我们最成功的电视剧是抗日神剧,英国最成功的电视剧几乎全是那些挑战各种权威,纪律和教条的黑色喜剧,比如《Black book(黑书)》,《Uncle(叔叔)》,《Father Ted(泰德神父)》……又或者是教你怎么反抗权威和教条的历史剧,比如《The Mill(纺织厂)》,《The Devil’s Whore(魔鬼的妓女)》之类。想让英国小朋友乖乖听话,除非你有幽默感。然而我们中国老师的“幽默感”,整部纪录片里,除了把自己变成人肉音箱,把音量调到最大,喊叫着“安静!肃静!课堂上不许讲话!要讲多少遍你们才明白,课堂上不许讲话!”之外,几乎看不到中国老师们的笑脸。

然后,孔夫子就被搬出来了,墙上贴着他的经典名言,就像鲁迅的时代一样。说“吾日三省吾身”,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我们这位哲学家有伟大,主要目的还是在说“礼”,说“尊卑”,说“下不犯上”。为了强调这种“下不犯上”的精神,一位中国老师对英国学生说道:“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要求遵守纪律,在家庭里也好,在社会里也好,遵守纪律是我们的天性。”听她这么一讲,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道家和佛学,可以在西方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学习热潮,而儒家却唯国人独尊?原来是西人没有我们这种“天性”。

英国学生没有这种“天性”,他们听完孔子,照样扔纸飞机,打beatbox(敲桌子),说小话……罚站也没有用,他们觉得罚站很Cool,特别是有镜头跟踪,表现欲大增。一面罚站,一面站在老师后面做鬼脸。还互相包庇:“老师,不是她的错,是我!是我在说小话!”中国老师几乎要被气哭了。其实中国老师不知道,他们用的这些招数,比如“揪出来”,“隔离”,“当众羞辱”什么的,几十年前西方的老师们也用过,因为效果甚微,所以现在都不提倡了。

校长觉得“我这个学校一直以来都很不错啊,学生也算是蛮听话的,成绩也算理想,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难搞?”,听了几节课和学生意见之后,他终于茅塞顿开。英国式教育强调的是兴趣和理解,老师教得很慢,一个三角函数可以教上一周。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死记硬背”,一个三角函数一节课就讲完了,也不会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来教学,所以英国学生们听了十几分钟,听不明白,就开始开小差了。“我们只有一套教学大纲,要生要死,随便!”中国老师说道。对于这一套,校长并不信服,他用“Mind-numbingly boring(麻木乏味)”来形容这套教育模式。“当你走进课堂时,如果你不尊重你的学生,那么麻烦就会滚滚来。”校长说道。



 中国老师却认为这并不是尊不尊重的问题,而是“福利社会的弊端。”他们认为如果英国取消福利制度,学生们无路可走,就会自然而然地悬梁刺骨,背水一战。“无礼,懒骨头!福利社会养出来的宠儿!”中国老师对这些英国学生们的评语,被最右翼的《每日邮报》贴出来,被一群右翼狂点赞,不少中国网友们看了以后,也跟着在后面竖拇指。在我看来,这果然是中国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斯德哥尔摩人类,不去追问是什么导致了3亿民工孩子们的贫困,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必须以失去整个童年为代价,换来一个比原始人高级不了多少的丛林生存法则。

 “我并不觉得,我们国家的福利制度是导致学生们学习热情减退的原因。” 校长还击道。事实上,如果中国老师们做一番调查,就会发现,在英国,申请福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病的要提交近百页的医疗审核报告,没病的也不能长期申请失业补助,且像被假释一样,每天得去劳工中心报到。保守党近日还宣布,21岁以下的青年将没有资格申请福利。好吧!就算失业之后有微薄的救命钱领,13,14岁的豆蔻年华,真的会把申请福利看成是一条出路吗?中国老师的评语不但刻薄,而且还有点势利,若东家是英国的贵族学校,而不是普通的综合学校,就算学生们同样调皮,恐怕他们便不会下此评语了吧?

在我看来,英国学生不是学习热情减退,而是不习惯这种一昧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用纪录片里一位英国老师的话说:“英国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和自己较量,而不是让他们和其他人较量。”



其实,有些内幕英国老师们不知道,中国式教育固然强调竞争,却不见得鼓励真正的出类拔萃。你看,一方面让我们狂背杜甫,另一方面又含沙射影地告诉我们,杜甫他老人家44岁了,才混了一个看管兵器库的门卫,经常饿得几天都没有饭吃,你可千万不要像他那样(有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读多几篇吧!
从4岁开始的荷兰小学什么样?
别了,高考:应试教育在国外越来越火?
口述:我为什么要带着孩子逃离中国?

王梆
王梆

王梆,曾从事记者、影评人和社会义工等工作。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中篇小说集和多部绘本小说集。拍摄有纪录片《刁民》,剧情片《捕鼠器和玫瑰花》等。现居英国剑桥,以驻英特约记者和写作为生,曾在《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时尚先生》等报纸杂志开设专栏若干。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