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默生:“僵尸肉”为何能大量涌入中国?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数据显示,走私到中国的牛肉一年最高可达300万吨,而中国一年实际流通的冻肉交易总量约为900万吨,即走私肉的比重可能高达1/3。

与瘦肉精、镉大米等中国常见的问题食品不同,走私冻肉泛滥的原因更为复杂:除利益驱动外,这一现象背后还涉及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畜牧业的产业现状、中国的进口政策、缉私力度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等。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走私冻肉泛滥的阶段,这是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除推动畜牧产业升级外,中国应尽快扩大牛肉的进口。此外对于已查处的走私肉,可考虑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使其重新进入市场流通。

“僵尸肉”来袭,中国“沦陷”

如果僵尸来袭,人类能撑多久?好莱坞给出了很多可能,但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僵尸的扩散将止于中国。因为中国人迟早会发现,僵尸的肉,竟然是熟悉的味道。僵尸来袭,只会给《舌尖上的中国》再增一道名菜。

据新华社报道,海关总署在6月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查获的走私冻肉中竟有“肉龄”高达三四十年的,被坊间戏称为“僵尸肉”。“这些来历不明的肉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大排档、餐馆,甚至是正规超市”。《纽约时报》特地发了条推特来吐槽:“没遍尝元素周期表,不好意思自称中国人”。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和2013年每年的走私牛肉数量,估算超过100万吨,甚至有可能达到200万吨”。路透社则称,2013年走私到中国的牛肉高达300万吨。

与之可做对比的是,2013年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约为890万吨,中国牛肉进口量约为40万吨。中国实际流通消费的冻肉交易总量约为900万吨。也就是说,走私到中国的牛肉的量,可能接近全球出口量的1/3,为中国进口量的7倍多。就算保守估计,也相当于全球出口量的1/10强,中国进口量的2倍多。从数据上看,说中国已被走私冻肉“攻陷”并不夸张。



走私冻肉泛滥中国:原因没那么简单

为何走私冻肉在中国如此泛滥?以牛肉为例,因为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国产的牛肉供应不能满足,合法进口的量有限。而走私的肉量又大价格又便宜,正好能够补上这个供需缺口。大量走私肉涌入中国便不奇怪了。

1. 矛盾:中国的需求增大但供给不足

中国人现在富了,至少看起来是。以前求吃饱,现在开始追求吃好。以牛肉为例。2008年至2012年,中国牛肉的人均消费量从4.3千克增至5.6千克。虽增长迅猛,但仍有上升空间:世界平均水平为人均9.1千克。这意味着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对牛肉的需求都将十分旺盛。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肉牛养殖业并未因此发展起来:2008年到2012年,中国的肉牛存栏量从8900万头降至6500万头。

为什么更多的人在吃牛肉,但农户却不愿意养牛了?一方面,中国七成肉牛养殖户属于散户,对他们而言,养牛的成本高、利润低,加之其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养殖积极性并不高。而对于规模养殖户而言,如果没有政策扶持,成本压力同样不小,利润空间也会被挤压。此外,高质量的合法进口牛肉、低价走私牛肉的出现和泛滥,也会使现状雪上加霜。

2. 控制进口:安全考虑、贸易壁垒

需求大但供给不足,国际惯例是通过进口来填补。但长期以来,中国允许进口牛肉的国家极其有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批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乌拉圭、阿根廷、哥斯达黎加等国家。

中国对进口牛肉的国家进行严格限制,一方面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美国、巴西等国是牛肉生产大国,但因为曾爆发过疯牛病疫情,长时间在进口黑名单中(巴西在6月已重新出现在允许进口的名单中)。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贸易壁垒的考虑:出口牛肉的大国,因为较早的实现了养殖规模化,成本的边际效益递减,价格竞争力远胜国产。如果放开进口,本土的牛肉行业将遭受极大的冲击。在消费者能吃到物美价廉的牛肉与保护肉牛养殖产业之间,中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取舍。

3. 暴利:走私牛肉价格仅为市场价的一半

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也比中国贵。其实在食品、日用品领域,“外国的月亮”圆可能是更圆,但贵未必更贵。一是因为中国的课税以及流通成本均较高,豆腐能盘成肉价钱;二是因为国外的相关产业升级更早,生产成本更低。

国外的牛肉便宜,而即使是合法进口的牛肉,加上了各种税后,其价格相对国产牛肉也是有竞争力的。更不必说逃避了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后的走私牛肉。大连海关、沈阳海关缉私部门在2014年进行市场走访调研时发现,国产牛肉的批发价是每斤24元,而走私牛肉则仅为12元。

4. 降维攻击:走私模式高效且规模化
 据海关总署介绍,冻肉走私进中国的常见路线是先在境外采购,再“用集装箱发至香港,然后发往越南海防,在中越边境的芒街拆解,雇佣边民‘蚂蚁搬家式’将冻品运到境内”。

用走私毒品的经验和模式来走私冻肉,就像是发起了降维攻击,相关的政府部门,不管是工商、质检,还是畜牧等都很难招架。而对于打击走私有丰富经验的海关、缉私、边防等部门,稽查冻肉走私的动力并不是那么大:查获冻肉后需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处理是有成本的,稽查反而会带来负担。

走私冻肉狙击战,胜算几何?

中国消费者对牛肉有大量需求,但合法途径难以满足;外国能够供给,量大价格又低;走私通道高效且相对安全;相关部门的监管动力不足……在这一背景下严防走私肉就像尝试建一堵薄墙试图横腰拦截长江一样,也许最初能起到点作用,但逆势而为,溃坝是注定的事。

虽然根除走私冻肉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最直接应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海关、缉私、边防等第一线监管部门加强打击、严防死守。但这种运动式的执法只在短期有效,中国边境线那么长,很难做到全线滴水不漏。

解决冻肉走私问题,需要放在国内外合法市场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来考虑。从长远看,只有在中国肉牛行业完成了产业升级,改变了散户占主体的局面,才能使国产牛肉的价格和质量在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冻肉走私问题。

但畜牧产业升级是一个长线工程,不会立竿见影。而重拳打击走私冻肉虽然起效快,却并不算真正解决问题。要在短时间内阻止走私冻肉的泛滥,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扩大允许进口国家的名单,让更多的牛肉能合法的进口。如果担心扩大进口会对中国肉牛业造成冲击,可给养殖户一定的补贴作为缓冲。毕竟不应以保护国内肉牛业为由,让消费者承担走私肉泛滥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大规模的冻肉走私已是既定事实且难以根除,中国肉牛业事实上已经受到外国牛肉的重大冲击,而且因为走私肉逃避了各种检疫和各种税,能以更低的价格占领市场,这无论是对养殖业、消费者还是政府,都不是好消息。

其实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走私的冻肉未必都不安全,诚然,其中可能有70年代的鸡爪或80年代的猪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本身是安全的,走私冻肉虽然泛滥了这么多年,量又这么大,但鲜有听闻因此而食物中毒的,或许能作为旁证。

既然如此,当相关部门查处走私冻肉时,也可考虑变“废”为宝:如果冻肉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能确保食品安全,也可以给其一条“改过自新”的路,使其重新进入市场流通。这样,既能缓解牛肉供应不足的燃眉之急,也使执法部门更有动力缉私,还能让消费环境更加安全。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应对走私冻肉,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不是一个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检测仪器的普通消费者,最有效鉴别走私牛肉的方法还是价格: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不便宜的不一定是好货。

(原标题:中国遇袭“僵尸肉”: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吴默生

吴默生:中国前媒体人,长期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著有若干专著。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