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波:吃狗肉为何是陋习?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地区和文化背景相异,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印度人视牛为圣,禁杀戮;日本、冰岛和加拿大印第安人则会食用鲸肉,非洲一些地区对灵长类动物也会烤杀制作“丛林肉(bushmeat)"。

对于哪些动物可以作为食物,其历史和习俗渊源大多受宗教、地理和贫困有关。古代日本人,对牛羊猪鸡极少问津,但近海而居,自然钟情海洋中的鱼类,而鲸虽非鱼但也顺道落入餐桌。非洲的一些地区,长期贫苦,丛林中包括大猩猩在内的各种猎物,都会被用来果腹。在一些非洲“丛林肉”市场上,那些被烧烤后的猿猴肉体,让人难以直视。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对动物都有保护为主的教规,对食用一些动物有所禁忌。而细览一下有些地区的食俗,不难发现很多习惯则是源于过去的贫困。古代的朝鲜半岛,因为丘陵绵延,土地贫瘠,自然不会像天府之国的四川那样生活从容,于是肉就难以舍弃。中国广东、广西,也是因为古代的贫瘠落后,飞禽走兽都不忌讳猎取,乃至留下“ 吃野味”的陋俗。

贵州花江、吉林延边、广西玉林等地,莫不如此。

然而这样抱残守缺的食俗终究是不能放在台面上的。而如近年广西玉林办起“狗肉节”则就明显有悖人类文明的进程,彰显文化上的贫瘠和观念的落伍。



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驯化了很多物种为人类所服务。其中举世公认,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身上有很多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忠诚、勇敢、不嫌贫爱富,这些多是现在社会人所缺乏的品质。

作为宠物的狗,对人友善。因为长期与人一起居住,对人的感情和言语也会有不少理解。这样的狗犹如家庭的一位成员。以往在中国的农村,作为看家护院的狗在过世后,有的可能也会被食用,但即使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不少农家也会选择掩埋立坟,寄以哀思。

然而随着狗肉店的开张兴盛,农村偷狗的现象也开始蔓延,后来发展到在城市里偷宠物狗。那些抗议“狗肉节”的动物保护团体的人士自己或多或少有关养狗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狗市笼内哀怨的眼神让他们共感到自己爱狗的情景。这种爱己及它的精神是值得推崇和倡导的。

养过狗的人都会对狗的忠诚和亲善所感动。忠犬的故事在养狗的家庭里普遍存在的,也是为何关于忠犬的电影获以无数观众的共鸣。东京繁华之地涉谷至今最为有名的标志地仍是“忠犬八公铜像”,成为年轻人约定见面之地。

没有养狗经历的人,或者没有理解狗与人友谊的人,有时很难理解狗在很多人心目中的重要。他们不能理解为何有人会为狗请命,就像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狗会为保护主人而献出生命一样。对于他们而言,“人类最好的朋友”的主张是毫无说服力的,“文明”也会被认为是虚伪的。

的确,作为大多数还是肉食的我们无法以科学的定义区分不同动物的保护价值和地位。但人类的文明表现也在于“知耻”和“遮羞”。对于会引起普遍他人反感的行为,我们知道是需要稍事避讳。文明让我们不会在众人面前宽衣解带,“狗肉”食俗的宣扬也绝非文明之举。

而在现今社会,喜欢“吃野”的人们尤需谨慎和关注。世界早已不是百年之前那样存在地域隔离的样子。很多动物作为一些病毒的宿主,通常是通过这些食用野味的人获得病毒并在人际间传播开来。这些缺乏口忌的人们成为病毒从动物宿主跳到人间的”恶之桥“。果子狸的非典病毒、黑猩猩的埃博拉病毒、骆驼的MERS病毒等等,都是让人类安全引以为忧的威胁。

像玉林狗肉节这样的堂而皇之,将并非通常食物的狗肉用来招揽食客和游人,的确是应该有效抵制。否则,不仅是文明社会中的倒行逆施,对人类健康的潜在之虞也绝非妄谈。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多读几篇:
荷媒看中国:狗肉、纽大、污染环境罪
中国人吃狗肉吓哭荷兰女学生
北京市的养狗政策

温波
温波

温波曾参与创办绿色和平组织北京办公室,担任过Global Greengrants Fund中国协调人和太平洋环境组织中国项目负责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空气与水保护基金项目主任。亚洲协会"Asia 21 Young Leader",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美国PEW海洋保护学者,还曾担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委员会委员(2012-2014),现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全球探索基金政策和媒体顾问。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