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学生会为老师打伞么

荷兰孩子会为老师主动打阳伞吗?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说句心里话,近日被曝光的那一组中国上海某三年级小男孩高举胳膊为老师一路打伞遮阳的照片刺眼又锥心。惊愕、不解,甚至愤怒的情绪,一拥而上。孩子比身边那位戴墨镜、摇木扇的女老师矮了一个头。烈日下他努力伸直胳膊举伞的姿势、为坐在长椅上休息的老师撑伞的身影,尽管看不清面部表情,但似乎能感觉到他那只高高擎起的右手在阵阵发麻。孩子你咋这么傻啊?你咋就这么听话?为啥不敢拒绝?你有权力说“不”的!接下来的报道,更令人惊愕:孩子说自己是自愿的。



很快,“学生为老师打伞”话题成为公众热议,父母、教师、教育专家,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这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人编写了“段子”调侃师生“打伞”:老师给学生打伞是故事,学生给老师打伞则就是事故了。段子传递出当下教师面对师生关系“不知如何是好”的焦虑心态。

这件事会在荷兰发生吗?荷兰孩子会为老师主动打阳伞吗?老师会接受孩子的自愿服务吗?家长会鼓励孩子这种行为吗?



第一个问题:这件事会在荷兰发生吗?根据我在荷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观察,这件事在荷兰发生的概率应该很小,接近零。实在无法臆猜没有经历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很想向邻居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担心“明知故问”可能引来不必要的误解,只好暂时搁置。第二、第三、第四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是: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被中国教师群体(相当数量)赞美的行为到了荷兰反而不可能发生呢?甚至自己不敢贸然询问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显然我们在讨论两种文化价值体系对同一行为的判断。那么,不妨回到什么是荷兰的核心价值来寻找答案。

曾经在荷兰在线发表过一篇关于荷兰价值观的文章(《荷兰的价值观从哪里来?》),分析了荷兰价值观的组成成分和核心内容。自由、平等、自律、自主、互尊,是多元文化构成的荷兰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自由平等是核心价值,自律、自主、互尊基本行为规范。这种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习惯、融入风气。

基于这个前提,孩子从小在家庭里接受民主式家庭教育。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独立、自律、自主意识和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抉择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出门都会有自己的肩背包、旅行包。父母与孩子的平等互尊,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对孩子讲话用商量的语气,“请”字不离口。孩子有权力说“不”。于是,每个人慢慢学会了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在公共交通上,如果你向一位身体硬朗的老人主动让座,可能对方不明白你的意思,而不接纳你的好意;有的人明白你的用意后,可能会感到尴尬:我真的看上去有那么老吗?


一次,一位荷兰老师在培训课上对其他学员谈她在中国做访问学者时的经历:中国学生太热情了,我的包总有学生主动为我提,这在荷兰简直不可想象!大家哄堂大笑。了解荷兰文化的人明白,荷兰人的包是隐私的象征,他人绝不可随意碰触。吃饭的时候,总是有人主动为她夹菜。她接着说:我每次去厕所都有学生陪着,太不好意思了。中国同学的热情显然把这位荷兰女老师吓着了。

在荷兰,学校每年也有几次安排孩子们外出的活动,通常会请几名父母做志愿者陪同。我自己参加过几次。每次回来,都会问儿子:妈妈今天表现得还好吧?有啥不妥之处,请指正。观察下来,没有父母主动替孩子背包,也没见学生分担老师的责任。结束一天的活动,班主任提出请全班27名同学在麦当劳吃快餐,每人限额2欧元。孩子们乐坏了!儿子小学8年,我们没有给老师送过一次礼,连这个念头都没产生过,即使在决定儿子中学推荐的时刻。反而是校长和老师建议孩子应该读最高级的类别。一切为了孩子的利益,这句话在荷兰教育领域不是口号,是实践。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问题对荷兰人而言将是不可思议、明知故问。

因此,按照荷兰的伦理价值观进行逻辑推断,“小学生为教师打阳伞”没有存在的伦理文化基础,自然也就不会有热闹的讨论,因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

回到中国语境,再看这次“学生打伞”的社会热议,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此感到些许庆幸和欣慰:因为一个世纪前的帝国时代,学生给老师打阳伞,恐怕是一件人人赞同的正常之举,何来热议?当下的热议和争论恰恰说明了中国社会正在悄悄发生着积极变化,特别可贵的是那些来自普通民众的批评之声。有争论,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可能带来人的改变。个人改变了,社会改变还会远吗?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Icerock中荷教育
Icerock中荷教育

1967年生人。目前侨居荷兰,在读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主攻教师专业发展动机。来荷前,在国内涉足国际经济商务。2005年在荷转入教育行业,就职于荷兰某应用科技大学中国事务政策顾问。荷兰莱顿大学教育科学硕士毕业后专注教育研究领域。兴趣领域涉及:教育政策、教育文化比较、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跨文化行为。一个喜欢透过看不见的网络获取真实沟通的终身学习者。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