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当代摄影展作品

荷兰当代摄影展:数码时代静物如何讨人欢喜?(组图)

文/ouioui
 
(荷兰在线)15至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和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一直以来是荷兰人引以为傲的历史,静物的英文“Still Life”源于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中出现的荷兰语“Stilleven”,水果花卉、美酒佳肴、织物家居成为绘画的主题风光一时。当然,那时候的静物画有着说教和载道的意味,比如凋谢的花朵表示好景难长。

Foam摄影博物馆和展览团队借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的展览“静/物:荷兰当代摄影展”,以摄影、录像和装置作品更新我们对荷兰静物画的既定认知,借助数码时代的优势,艺术家们不再拘泥于呈现,而更多的是创造。





参展之一的女摄影师Charlott Markus的作品《A not so still life (Tabula Rasa)》是装置作品,根据展示场所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悬挂的照片,背景是钉在墙面和地板上,构成几何形的蓝绒布。“我把织物看作我的演员。颜色本身就是有含义的,比如蓝色就经常被用作影棚里做特效的背景布。”照片上,揉皱的纸和平滑的纸被做成雕塑感极强的组合,作品名中的Tabula rasa是拉丁语,认知学领域的“白板理论”,该主张认为人的个体生来没有内在或与生俱来的心智,即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逐渐从他们的感官和经验而来。

2007年,Charlott Markus从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毕业,她的作品并不观照现实,而是以“拼贴”的思路,用色块、织物和结构感的构图在二维和三维之间游戏,而是融合了雕塑、绘画,场景设置。2015年1月至6月,通过蒙德里安基金会(荷兰最大的艺术基金之一)在北京参加北京的艺术家驻地计划,对于能住在鼓楼附近的黑芝麻胡同里,她感到非常兴奋。

她正在做的项目是类似于电影的黑白剧照,整个空间看来似乎发生了点什么,但是似乎又什么都没有发生:一个房间,有桌子、镜子一切家具,但是氛围很奇怪,有点像悬念片的场景。某个时尚品牌赞助了她所需要的所有布料,有着古典传统的图纹。“光线是主角——融合了雕塑感的摄影。” “你似乎很热爱戏剧性的表达?” Charlott说:“我很早以前学电影,我看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片子,比如《黄土地》,我对于他们对织物和颜色的运用非常吃惊,并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灵感。” 






 
同样对纸这种材质感兴趣的还有Yvonne Lacet,色彩运用更加繁复且斑斓,而Ingmar Swalue的折纸作品则是借助光影和纸片的造型来营造几何构成,Anuschka Blommers&Niels Schumm的《土豆》系列作品让人想起法国新浪潮之母瓦尔达在《拾穗者》中对土豆表现出的热情,或许是展出作品中最意图贴近生活,传达却并不到位的作品,电梯里我听到保安看着海报招贴评论道:“这是艺术,我们看不懂。”

Annegien van Doorn的录像作品因为带着一种幽默的恶趣味吸引了很多人驻足,那是一种人造的平庸和怪诞,名为“复仇”的录像记录并慢放了一个鸡蛋被膨胀的香槟酒瓶塞撞飞的过程,又或者一双红色高跟鞋在机械装置的带动下上下翻动。

“当你开始摄影的时候,你所要对付的都是2d影像,平的,对我来说这一切都不足够,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喜欢拼贴,但不喜欢传统拼贴。”Charlott说,这与策展人Marcel Feil在展览前言的介绍概念不谋而合:“他们的作品从形式上和视觉语言上,给荷兰摄影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他们不是仅仅拍照片(Take,作为一种对现实的具象表达),今天的摄影师们在获取照片(Make,完全是摆布制造的)。”

最后,我问Charlott,女摄影师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复杂的艺术圈现状,她回答说和以前一样,大部分展览还是男人掌握话语权。最大的挑战不来自于性别,“你必须了解历史,但是也很重要的去勇于创造。”数码时代的荷兰静物,不再拘泥于餐桌上的艺术,多了一点幽默和解构的味道,把日常生活融入当代艺术。



静\物:荷兰当代摄影展
展览时间:2015年5月7日-5月24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F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3F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