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养老院

荷兰养老院定制服务高大上 住别墅全监控超温馨(组图)

从安度晚年到享受生活:荷兰养老院开启任性生活模式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在朋友的会客厅,杰克·德里森 (Jack Driessen) 把一张张漂亮的建筑照片展示给我看。外景是洒满阳光、翠绿、柔软的草坪,典雅秀丽的庭院,高贵大气的别墅;内景是精致温馨的卧室,器具考究的餐厅,宽敞舒适的起居室,带有桑拿和豪华浴缸的盥洗室。我用羡慕嫉妒恨的口气表示虽然我当下的确在找房子,但这暂时不是我的菜。他大笑着摆摆手说:“这不是给你住的,是为老年人准备的。”


我心里面的第一个反应是:资本家就是万恶,连大叔大妈那点儿退休金都不放过。杰克没有在意我下撇的嘴角,他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故事。

杰克的一位朋友是荷兰华裔移民的第三代。她的祖母年轻时移民荷兰,现在年事已高,由于老年痴呆症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人除了要请人照顾,还要轮流陪伴她。老人的后代都在外地。对于已经进入老年的子女和工作非常繁忙的孙子孙女来说,往返奔波来照顾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老人又多了一项新的要求:她开始只跟别人讲家乡话,只吃中式饭菜。这下子连找个符合要求的护工都成了问题。因为老人大部分时间在国外生活,医疗保险和家庭生活条件与国内有较大差异,送回国内静养显然不现实,而本地普通的养老院更无法满足老太太“任性”的需求。孝敬长辈是华人传统,面对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每况愈下的亲人,子女的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2014年荷兰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在荷兰的65岁以上华人有4375人。实际上,能够满足华裔老人需求的养老机构却屈指可数。以前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还有一些华人背景的养老院。但传统的养老院常常因为护理条件有限、缺乏人性化服务而饱受诟病。

从2015年开始,荷兰政府为了建设“参与型社会”,要落实新的养老金制度,鼓励需要长期休养的老人得到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群体的照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政府财政支出。新政策规定患有轻微慢性疾病的老人不再享有居住在养老院的补贴,导致一些在养老院生活多年的老人不得不搬出养老院;养老院也因为失去了政府补贴而不得不减少床位甚至关闭,其中就包括这些华人养老院在内。与此同时,新政策规定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退休金也相应减少。一方面是关闭养老院让老人回家,另一方面准备迎接老人回家的家庭也要做好“扣钱”的准备。这些新政策似乎没有给老人和子女更多选择余地,引来一片反对的声音。且不说让老人回家对于家庭来说到底是精神鼓励还是经济惩罚不得而知,对于老人而言,回家真的能够得到长期的、更好的照顾吗?

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生活状态,无论是哪个国籍、何种文化背景的老人都更需要亲情关怀、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服务。从前,我们一厢情愿地把温饱、身体健康、居住安全等当作老年人生活的标准,不论老人是在养老院还是在家庭,这些标准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安置”他们而已。在百善孝为先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常常把儿孙满堂式的陪伴也当作是老人晚年幸福的标准。实际上,子女虽有照顾父母的责任,却未必能够为父母提供适合的关怀和照顾。不少家庭欠缺专业的心理科学和医疗方面的知识,因为不科学的饮食、起居和用药习惯等给老人增添新的疾病;或者由于年龄上的差异,生活中有时两代人未必能够相互理解,如果彼此之间的关怀、沟通方式欠妥,还会给双方造成心理压力;有的子女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将工作或个人生活的矛盾和压力转移到家人身上,给老人带来负面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过去我们常常会在社会课上背诵这样一句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是否认真考虑过老人的生活需求也在提高和变得多样化呢?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温饱、安全、健康和亲人陪伴,更需要家庭和全社会设身处地从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考虑,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人性化、量体裁衣的专业服务。如今,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应仅仅是“安度”,更应该升级为“享受”才行。


去年各大媒体曾争相报道过荷兰的高维(Hogewey)“老人痴呆症村”,还被不少中国媒体冠以“世界最棒养老院”、“世界上最温馨的养老院”的称呼。高维村与其它普通社区一样有超市、餐厅、咖啡馆、电影院等等,但是150多名居民全部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房间。根据老人们所能记得的年份,他们的房间被装修和布置成50年代到90年代的不同风格。在这里,老人们再也不会像在普通的家庭或敬老院里那样一遍一遍被子女或护工提醒:“你身体不好。你需要治疗。你又忘吃药了。”相反,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逛街、购物、娱乐、约朋友喝咖啡,在他们记忆里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人把他们当作病人,甚至连药也很少吃。实际上,老人们的活动完全在监视器的24小时监控下。

村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设施。250多名全职或兼职的护理人员全部身着便装,一边扮演村子里的不同角色,一边暗中照顾老人们的健康和起居。因为老人们记不得自己花过什么钱,买过什么东西,这里并不存在真正的消费。所有的费用都是由他们的家庭和政府的补贴来垫付的。花费了这么大力气上演的现实温情版“真实的谎言”,只是让老人能够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爱,而不会因为身体原因感觉到压抑和歧视。事实证明,在这里生活的老人性格比以前开朗很多,病情也好转了不少。从2009年开办至今,仅有一名老人过世。媒体报道后,很多国家都来这里取经。目前,英国和瑞士也在筹办这样的老人村。


高维村代表了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程式化经营的传统养老院将被更加暖心、灵活、专业、能够满足特殊人群需要的定制化养老院所代替。相同需求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不仅相互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他们还可以得到更加专业的护理,费用也比单独雇佣护理人员、租用医疗器械要低很多。笔者的朋友杰克·德里森的老人庄园(Hazellhoff Care Villas)就是另一个例子。杰克考虑到相似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的老人在一起生活会增加很多交流机会,在风景优美的环境里居住更能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他重金选购了颜值颇高三处房产,将别墅和花园翻新,让趣味相投的老年人一起居住。

除了豪华的居住环境和体贴的服务设施,还有专业护理人员的陪伴,住在别墅里的老人们享受着高品质、无限期的假日时光,在自然、温馨的环境中和好朋友一起读书、聊天、散步,做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周末和假日还可以和子女一起在这里团聚。为了排解华裔老人的乡愁,杰克特别邀请华裔背景的老人在同一栋别墅里居住。他将房间装修成中式格调,并且请来华人厨师和护理人员。老人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家乡风味的饭菜,还能处处听到乡音。


杰克在他的网站上写道:“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这里所有的服务都是为您定制。”在这里居住的一位老人的家人在给杰克的信中写道:“上周我们去探望母亲,惊奇地发现她身体状况好了很多。她已经一年半没有看过书了,现在居然可以开始读书。她以前还喜欢游泳,年纪大了以后就不敢再下水了。我们看到室内的小型游泳池很适合她。说不定她以后还可以参加泳池派对呢。”私人定制的时代开启了,大叔大妈你们甭歇着了,任性地享受生活吧!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文章:
从荷兰“以房养老”经验看中国风险
荷兰穷人无家可归:请给我一个安静的地方手淫
图解值得借鉴的荷兰养老福利制度
荷兰的养老院也并不完美

 

陈大地
陈大地

陈大地,欧中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人,致力于推动中西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交流。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