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考场特警执勤

为何中国不能像国外一样废除“一考定终生”?

(荷兰在线)“你的孩子将来是上技校、中专还是大学,完全由小学老师说了算,而不是统考成绩说了算”:这是前不久在荷兰教育界上演的一幕。根据荷兰今年的新教育法,小学毕业国家统考(Cito-toets)将推迟至41日举行,而决定学生未来去向的建议将由小学在31日作出,且中学也不得要求查阅学生的统考成绩。这意味着国家统考在孩子升学问题上不占任何比重, 由此彻底地废除了 “一考定终生”。相比之下在中国,打破“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的呼声已经响了很多年。然而,如果中国想真要借鉴荷兰的这套制度,却有诸多跨不过去的坎。

其实和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制度相比,荷兰早就没有了“一考定终生”的升学制度,此次的新法只不过做得更彻底而已。荷兰的孩子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一个孩子将来是否上大学基本小学毕业时就决定了,而做这个决定是孩子就读了八年的小学。每个小学会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盒数据库,而每个科目都有跟踪数据以及成长曲线,到毕业那年会出具一份中学升学“校方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就决定了孩子升往中学的类型,如中职预科(VMBO)、普通中学/应用科技类大学预科(HAVO)、研究类大学预科(VWO)。而只要不出意外,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在六年后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升入对应的中职、应用类或研究类大学。另外,这份建议书还需要家长签字才能生效的。如果家长不同意,可以要求复议。所以说荷兰孩子上不上得了大学很大程度上由小学老师说了算,一点都不过分。虽然孩子们会在小学毕业前参加一次国家统考,但上述的建议书却是在统考成绩公布之前就已经做出,因此原则上统考成绩是不会影响到小学的升学建议的。不过,由于之前一些中学会在小学建议书的基础上追加附加条件,要求查阅学生的统考成绩,并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因此国家统考还是对升学起到了一些影响。而此次的新法则将统考成绩的影响降为零,全权由学校的建议书来决定孩子的升学,理由是“一次考试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而老师则带了孩子八年,更了解孩子。”



这套看起来非常人性化的荷兰升学制度不正是众多中国家长和学生所梦想的吗?中国什么时候能借鉴这些经验呢?可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诸多一时半会无法改变的社会现状使得“他方之石,难以攻玉”:

首先,教育系统仍存在很多的腐败
如果今天我们就把荷兰的这套升学制度照搬到中国,让学校和老师来决定孩子的未来,做家长的你会放心吗?恐怕很大一部分的人都不会放心吧。在中国,不仅教师收礼问题时有耳闻,就算不请客送礼,人情、关系、家长的权势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判。今天为了一个重点学校、一个重点班,甚至是调一个好点的座位,家长都可以浑身解数不计代价地托关系、请客送礼。那要是将来学校和教师掌握着上大学的“生杀大权”,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相比之下,荷兰的师生关系则要纯正的多,根本没有家长向老师请客送礼,也没有谁托老师多照顾自家的孩子,家长的职业和官职更是没人问及。可以说没有这个风气,更没有这个必要。老师都是遵照自己的职业操守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下,老师在对学生出具升学建议时才能以保障学生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做到客观公平。

其次,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差异巨大
在中国,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和一名餐馆服务员或修水管工人的工资收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这种差异还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大。收入的差异就决定了生活水平的差异,不管是吃穿住行,还是户口和子女教育,都不在一个档次。物质条件差距大也就罢了,受教育程度还直接决定了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在中国,我们常常能看到人们在消费场所对那些服务人员颐指气使,一幅大爷相,低学历低收入的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难怪人人挤破头都要读大学。试想一下,如果由老师来决定你的孩子能不能上大学,有过少家长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你的孩子比较适合读职高”的结果,学校的大门会不会被气愤的家长砸烂?

而在荷兰,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人群间的收入差距相对要小得多。人们很难从日常的吃穿住行上看出高低学历人群间有明显的不同,收入高一点的家庭可能房子稍微大一点、每年多度两次假、多拥有一辆车,差距也仅此而已。况且那些掌握了门手艺的电工、水管工、园丁和建筑工人的收入一点都不比高学历的白领差。除此之外,职业在这里真的是不分贵贱,那些劳动者和服务人员都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人们在享受服务时都能向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致以谢意,无论对方是餐馆服务员还是打扫厕所的阿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并不是非要读大学才能成就个人幸福,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讨论什么样的未来是最适合孩子发展的。

第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也许是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中国的家长普遍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个个都恨不得孩子是硕士博士,认为那样才是成才,有面子,但很少去考虑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铁面无私”的高考分数线面前,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也许还可以勉强地接受孩子落榜的事实,感叹一句“看来我的孩子真不是块读书的料”,但心里仍然执拗地想着“其实他(她)挺聪明的,就是太贪玩”。但倘若象荷兰一样由老师来评判你的孩子不适合上大学,我看哪个老师也拗不过这些近乎偏执的家长。

而在荷兰,大家都相信适合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笔者认识一对荷兰夫妇,俩人都是博士,他们大儿子中学上的是大学预科,而二儿子却被建议上中职预科。二儿子热爱美食文化,因此选择了厨师专业。夫妇俩没有因此感到失望,反而认为儿子活泼善交际,厨师职业很适合他。这样的荷兰父母在荷兰绝对不在少数,此次荷兰全国家长委员会就站出来明确反对中学查阅学生的统考成绩:“原则上小学出具的升学建议书就应该足够了,因为他们和学生打了八年交道,他们知道学生的真实水平。”

第四,缺乏一套“条条大路通罗马”升学体系
在中国,中专是中专,大专是大专,本科是本科。大、中专生如果想上本科,如果不重新参加高考或对口的专升本考试是没有机会读统招的全日制本科的,只有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或自考实现,但文凭含金量和统招本科还是有区别的。这就意味着孩子一旦走上一条路,就很难再更改。假如荷兰的这套体系在中国实施的话,学生的未来去向一经学校决定,未来将很难有机会更改。很多孩子是厚积薄发型,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就可能因一个错误的判断而一生受到影响,难有翻身的机会。

而荷兰却有一套“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升学体系,所有的升学方向都是相通的,可以往上升,也可以往下降。例如,一名升入应用科技类大学预科(HAVO)的孩子,按正常路径中学毕业后将升入应用科技类大学(HBO),但如果这名孩子以后还想上更高一级的研究型大学(WO),只要符合学业上的要求,要么可以在中学阶段转入研究类大学预科,要么可以在应用科技类大学毕业后再继续就读研究类大学,而无需重新参加“高考”,和那些一开始就直接上研究类大学预科的孩子们的差别可能也就是多读一、两年。在这样升学体系下,即使学校对孩子的升学建议并不正确,但不至于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因为在学生的整个升学过程中随时都有机会调整方向。

第五,高招为按比例按计划录取
中国的高招历来都是按比例录取,而各档的分数线也按招生比例划定的,换句话说一个孩子能不能上大学,不是在于他(她)有没有能力、适不适合读大学,而是在于他(她)的高考成绩落在哪一档中。而各档的录取比例还依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两名同样水平的考生,一人来自高校云集的北京上海,一人来自河北农村,两人考上大学的几率相差会非常大。“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其实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它是按政府制定的计划来进行资源配置和培养高级人才。如果没有了高考这个控制手段,而采用荷兰这种学校建议制,只看孩子的学习能力来决定他们的去向,那如何来控制这个录取比例呢?如果不控制录取比例,“僧多粥少”怎么办?

而荷兰毕竟是一个富裕的小国,不仅教育资源充足,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供需的平衡,而且各地区和各高校间的教育资源投入和水平也没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学校可以在不用考虑录取比例的情况下,完全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其未来走向。显然荷兰的这种做法在目前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和地区间投入严重不平衡的中国还无法行得通。

综合上述几大原因,我们只能无奈地感叹一声:中国废除“一考定终生”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荷兰孩子择校:校长亲自单独来接待
荷兰民主式育儿法造就幸福儿童
荷兰的价值观从哪来?
荷兰教育体系概况




 
姚岑
姚岑

姚岑,旅荷十几年,行走欧洲,思考文化差异,感受人文生活。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