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叙利亚冲突

王冲:以色列为什么“以德报怨”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参加凤凰名博走进以色列活动,走访了不少地方。在以色列边境参观一所医院时,体会到了什么叫“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这个词,源于孔子,和蒋介石关系也不小。日本投降后,他善待日本俘虏,提出了“以德报怨”的说法。

以色列的“以德报怨”,简而言之,就是救治死对头叙利亚的受伤平民。

这几年,叙利亚陷入血腥的内战,20万人伤亡。站在以色列的角度看,倒也不是坏事儿,因为自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历次中东战争,最厉害、最难缠的对手就是叙利亚。内战,毫无疑问削弱了叙利亚的力量。

1967年,以色列在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击败阿拉伯联军,占领叙利亚领土戈兰高地;1973年,叙利亚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试图夺回戈兰的行动被以色列军队击溃。之后,叙利亚和以色列自那时起一直未能达成停战或和平协议,因此技术上仍然处于交战状态。

按照叙利亚的说法,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根据叙利亚的宣传,以色列人都是魔鬼。

然而,正是这些魔鬼,救助了叙利亚内战的受伤平民。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在叙以边境的铁丝网下,受伤的叙利亚人,带着受伤的孩子,鲜血淋漓地求助,以色列士兵在确认这不是陷阱后,把受伤的孩子拉回医院救治,该截肢的截肢,该做手术的做手术,付出了不菲的医疗成本。这两年来,已经救治了437位叙利亚人。

在戈兰高地附近的医院,我见到了受伤的叙利亚孩子,我见到了阿拉伯裔的以色列医生参与救助,我见到了以色列的女护士扮成小丑逗孩子,我也见到了以色列医生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拒绝我们拍照的请求。

为什么救敌人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以色列医生、士兵有着不同的说法。医生说,我不管他是哪国人,什么肤色,只要送到这里,就是病人,我就要救治;士兵说,我知道那是叙利亚人,但孩子流着血在那里寻求帮助,我必须帮助。以色列高层对此当然是给予支持,连一向强硬的内塔尼亚胡总理都说要建一所战地医院,救助叙利亚受伤的平民。

在戈兰高地,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军官说,如果我们不救他们,国际舆论就会说我们冷血;如果救治,确实需要付出资源,因为以色列人自己的医疗资源也处于紧缺状态。

有人说,以色列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作秀和宣传。这里面有公关的成分吗?当然有。如果一个国家,通过救治敌人来改善自己的形象,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善举。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指责以色列战机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附近的目标展开两次空袭。报道称,以色列战机轰炸了大马士革国际机场和迪马士镇附近的目标。有当地目击者称听到爆炸声。分析人士说,叙利亚和以色列进入“准战争状态”。

就连以色列人自己也明白,他们救治的孩子,也许回到叙利亚后,过几年就变成发射火箭弹的战士,变成人肉炸弹。对此,以色列的医生、护士、士兵,都觉得无可奈何。

我想,这就是中东。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王冲
王冲

专栏作家,著有《差距》、《选票的背后》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