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尿引发的媒体思考

一泡尿引发的媒体思考

(荷兰在线专稿)曾经有一个供职于某公知媒体的中国年青人向笔者吐槽:上学时,以为中宣部宣传机器说的都是假的,自由媒体说的才是真的;长大工作后才发现,中国媒体说的不一定都假,所谓“自由”媒体说的也不一定都真。

真不真不一定知道,但是自由媒体会从一个事件中找到合适的角度,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几天内地香港之间的争吵可以算是一个例子:一对大陆夫妇在孩子忍不住尿时让孩子当街便溺,被香港媒体记者拍到,然后夫妇上前讨要照片,被拒后发生争吵、打闹直至报警。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内地,恐怕不会受到什么关注,但是发生在香港,便成为了一个能让两地口水漫天的导火索。

笔者认为,这其中,谁是谁非,应当怎样评价,似乎各有各的道理。而在事件中媒体怎样报道,则直接表明了媒体本身在舆论论战中所选择的阵地。

这件事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但我最先想到的是两个方面:媒体和媒体人在报道当中应当持怎样的态度?香港内地之间为何有一种矛盾乃至敌视的情绪?

如今随着自媒体的流行,对于一些社会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优势。笔者认为,媒体、或者说是媒体人应当秉承自己的操守,在报道之前询问当事人、路人,进行一些调查之后方可撰文论述,而这样一来二去,实效性和现场感就肯定没有目击者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表述(文字、照片、视频)强。虽然媒体人也有自媒体平台,但在这些推特、微博之类的自媒体中进行表述,媒体人也必须表现出一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须知别人关注你,很有可能是因为你自身的媒体人身份。

这次事件中,香港记者闾丘露薇就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现出十足的与自己记者身份不符的不客观和偏见。就如笔者在开头所说,闾丘露薇大记者在此次“小孩随地便溺”事情中找到了自己的角度,并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即大陆游客素质低,让孩子随地便溺不说,还对拍照批评的港人指骂和拳脚相加,然而事实是否正确全面却不得而知了。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很多时候调查再充分,也无法真正回到所报事件发生的那个时刻,只能是尽可能地还原真相。但在香港媒体最早报道出的内容上,事件缺少起因、经过模糊、连小孩子是男是女都没有分清,却先入为主地进行批评,这种态度又怎么能被内地的舆论界接受呢?如果只是苹果日报这样的自由派八卦报道也就罢了,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凤凰外加闾丘露薇这样的“大”记者,采用这样主观的观点、使用不齐全的新闻素材,合适吗?尽管之后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进行辩护,表示在香港让孩子露下体、随地便溺、打人都是不对的,但她是否也能对港人的行为进行一番评价呢?

对于为什么香港内地有矛盾的问题,媒体上的解释和讨论很多,如集权国家论:享受自由的香港人反对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恩主心态论:香港享受到内地的优惠政策,还天天对内地“说三道四”,而内地人“有钱就是爷”的心态也引发了港人的反感;资源稀释论:香港寸土寸金、资源稀缺,内地人来港抢购奶粉、抢占生产床位都是对香港本土资源的一种稀释,引发矛盾;素质差异论:港人自视素质高,看不上素质低下的内地人,内地游客有一点点的不文明举动,都会被拿来进行批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理论从某些方面讲都有道理,但从根本上其实都是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须知“仓禀实而知礼节”,香港曾经(现在或许也是)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的繁荣和对外的开放造就了港人的高素质和世界心态,外加“日不落帝国”子民所享有的超乎内地人的优越感,是97年前后港人可以淡定对待内地游客的心理基础;但这些优势在最近的20年中正在逐渐的退色,港人自身心态必然要调整,而调整需要时间,这期间港人对今后的迷惘便直接反映在现在对内地的态度上了。笔者最后要套用高旗的一句歌词“对明天的恐惧来自对昨天的眷恋”:资源稀缺、素质差异都是表象,经济地位的衰落、自身定位的迷惘和所谓“自由”媒体的教唆与炒作才是根本的导火索。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