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还是情感:什么决定着流动人口的去留选择?

请设想你来自农村,如今正在广州工作和生活。当偶尔被人问起未来数月的打算时,在对去留问题做出选择之前,你是会首先对比离开的成本与留下的收益,还是会首先问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城市?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不仅和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直接相关,也涉及一个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那就是:人的行为到底是更多地基于理性选择,还是更多地遵循心理情感?

为了更加严谨地探讨这个问题,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的两位学者对广州城中村居民的去留意向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且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近出版的《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上。其基本结论是:流动人口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往往并不取决于他们在广州生活与工作得是否满意,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对社区与城市是否具有归属感。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广州逐渐成为了转口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前沿重镇,前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外来人口规模与本地人口规模已经基本呈现出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的白云、天河、番禺和海珠等四个新区。目前,白云、天河与番禺三区的流动人口均已超过一百万,海珠区的流动人口也已经超过八十万。

考虑到番禺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居住在企业提供的宿舍中,两位学者对于城中村居民的抽样集中于白云、天河与海珠三区。他们共选择了12个城中村,并且在每个城中村里随机抽取25位流动人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将户口作为识别流动人口的主要指标,因为相对于拥有广州户口的永久居民,流动人员只能享有相当有限的社会福利,而他们也往往被认为是“外来者”。为了确保研究的稳定性,所有访谈对象在广州生活的时间都超过了三个月。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位学者发现,在控制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城乡户口类别、家庭状况、户口所在地位置与在广州生活的时间等背景条件后,真正对流动人口定居意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就会浮出水面。

具体来说,在背景条件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下,流动人口的定居意向,与其对目前对工作、住房条件和居住社区的满意程度无关,也与其对选择定居后能否获得更高收入与能否改善住房条件的期望无关。对于流动人口去留意向真正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情感因素,即:“是否喜欢广州”和“觉得自己与所居住的社区有多亲近”。

这个结果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当流动人口需要决定自己是否选择长期留在广州寻求发展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并非基于自己当下的工作生活状况和对未来的期望进行计算,而是直接诉诸对所在城市的喜爱程度与对所在社区的亲密程度等主观感受。换句话说,流动人口在广州的定居意向,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依据客观条件所做出的理性判断,而更多地关联于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对所在城市和所居住社区积累出的心里情感。

不过,两位学者也指出,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和社区的主观感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被他们周边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更进一步说,即使流动人口能在广州获得比别处更加优厚的待遇,但当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目光转向自己身边的本地居民时,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既来自于他们在工作条件、工作机会、工资待遇、住房条件、教育机会、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劣势地位,也来自本地居民在个人层面上对于外来人员所表现出来的歧视。

此外,相对于来自其他省份的流动人员,来自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的务工人员更倾向于选择长期留在广州进行发展。两位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来自于省内的流动人口与广州本地居民往往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因而更容易融入他们所居住的社区,一般也不会在自己与本地人之间产生出“我们”与“他们”的归属区隔。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非常关键的阶段,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里定居下来,并且确保他们以舒畅的心情从事稳定的工作,对于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发生在部分沿海省份的“民工荒”问题,更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压力提醒企业与地方政府注意:杜绝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培养外来人口对城市的感情,不仅能让外来人口感觉到温暖,更是保证城市劳动力持续稳定供给的必要手段。

【参考资料】
Du, Huimin and Si-ming Li. 2012. “Is It Really Just a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ibution of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emporary Migrants’Intention to Stay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 The China Review 12 (1):73-94.

 

 

(文章来源:政见网)

政见网
政见网

“政见”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