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编者按】美国人Nelson Graves是一位资深报道记者,在路透社供职了20余年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解码新闻(News-Decoder)。在他位于巴黎的办公室中,荷兰在线记者专访了这位前记者。
24年、6个国家的驻外记者生涯
我当新闻记者大约当了24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路透社新闻部工作。最初是在华盛顿,后来被派到巴黎,新德里,吉隆坡,米兰和东京。在华盛顿和巴黎期间,我主要是报道商业新闻,比如股市、期货、国际贸易。后来我去了印度工作,开始从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报道。在意大利的时候,我主要担任编辑,不需要写太多的文章,更多的是关于团队合作的协调。再后来,我来到东京,担任编辑部的主管。
驻外记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报道新闻的时候要尽量考虑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这并不是说,让你去同意那些不同的观点,但你要去尝试理解它们,这样你可以得到关于某一个问题的比较全面的讨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个也是外交的核心。在外交场合,面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谈判的成功就是在于协调这些不同的利益需求,最后达成有效的协议。因此,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一直尽可能地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前边提到的乌拉圭回合谈判进行了七年之久。为什么进行了这么长时间的谈判?就是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利益纠葛,由于产品、劳动力、货币和贸易形态的差异,每个国家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在谈判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组国家与某一个国家出现本质性利益对抗的情形,这种利益的冲突可能涉及到经济利益或者国家安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尝试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冲突,那么就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协议。我在此想提到的另一点是,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其所生活在的社会以及每天接触的媒体息息相关。大部分媒体都是地方性、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少有真正国际化的媒体。所以,我一直在尝试寻找一种可以打破国家间隔阂的方式,创建一个可以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全球性媒体。
应运而生的解码新闻
在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悖论:现在的年轻人是被智能设备武装到脚的一代,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他们其实非常熟悉突发新闻。然而,却很少有人熟知某条新闻的背景、以及这条新闻与世界上其他事件的联系。
这不能全怪年轻人,作为记者,我非常理解这种悖论的产生。年轻人读新闻时,需要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但是我们记者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不会在新闻稿中提供太相近的背景知识。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解码新闻”(News-Decoder)应运而生。
“解码新闻”是一个面向千禧一代的网站,年轻人可以在网站上讨论国际问题,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解码新闻”,顾名思义,即对新闻进行解码,解密新闻背后的故事,将复杂的新闻条分缕析地呈现。在网站上便有一个专门的“解码”版块,全方位解密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话题。
比如我们最近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如果想要达成国际性的一致,首先你要明白这背后的科学性,其次就是国家之间的任务分配问题。任务分配是一个难题,因为你要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但发展中国家所做的相对有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会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染,但美国和欧洲也一样。这些国家要坐在一起商讨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
“世界性”是我们的重点之一。强调“世界性”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受众是国际性的。我希望我们的角度是国际性的,也希望我们的足迹是国际性的。我们想要吸收来自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用户。我们希望用户在我们的社区里感受到,他们的观点是被需要、被珍视的。
讲一个墨西哥裔的美国年轻女孩的故事。她写了一篇关于她的巴黎和柬埔寨之旅的文章。在她旅行期间,她意识到原来她个人的教育经历造就了她看世界的眼光。她曾经片面地看待南斯拉夫问题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派在从法西斯手中解放欧洲的角色。能看到这类型的关于拥有国际视角的年轻人的微型简评是很好的。
商业模式:开放的免费网页+封闭的论坛
我们打算运作一个公共网页,对公众免费开放。相应地,我们将建立一个封闭性的论坛,吸引教育机构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使我们这个项目有一定的结构。这个论坛将会成为课程中的一部分,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注册参与。
我们还会采用社交媒体的一些功能,比如讨论版和数字平台。我们希望讨论形式正式,用户对自己发表的言论负责。除此之外,他们所发表的言论不会立马被公开,这给他们往后修改言论提供一定的余地。他们可以在论坛上畅所欲言,而发表的观点都会受到保护。
在我们这个实验性项目中,我们会让教育机构来选定讨论的主题,以便于讨论和该机构所研究的方向契合。打个比方,在香港的教育机构可以拟定一个有关于亚洲事务的主题。在约旦的教育机构可以拟定一个和中东地区相关的主题。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的话,社区内的用户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还想采用视觉艺术来辅助这个项目的运营。讨论的形式可以是有结构性的,也可以是自发性的,最好两者相结合。
我们主要有两个资金来源:教育机构付的会员费和众筹。
二月份时举办过一次筹款活动,筹集到了超过50,000美元的资金,这远超了我们的预期。361个捐款人,来自世界42个不同的国家。筹款是很成功的。这些捐款人中,有我的朋友、家人和以前的同事,也有很多我不认识的人。
另一种方式是缴纳会费,在项目的实验性阶段,我们不打算收取会费,但是待项目成熟之后,我们会考虑向参与者收取相应费用。我们的平台是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的,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我更倾向于表达性。我们希望我们的用户可以生产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目前已经有十一家机构参与到了项目中来,包括来自希腊、英国、美国的六所大学和来自香港、约旦的五所中学。
维基百科的模式和我们的项目有点相似,但是它没有一个在线讨论的平台。维基百科是拉引策略中的“拉”,而不是“引”。我们是“引”是因为我们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试图找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我们的社区可以变成年轻人了解时事及其背景知识的目的地。我们可以生产出文章和论题,使人们时刻了解事件的发展。维基百科给出的信息是十分冗长的,而我们的定位是简明扼要的讯息。这主要是人们能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浏览阅读,他们大部分用手机参与我们的平台。
语言挑战:希望扩展至多种语言
语言的多样性是对我们这个项目的一个挑战。我们现在的出版语言是英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英语还是相对更国际化一些。然而,我们也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不会说英语的人,这会是我们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我们目前只能使用英语。
或许在不久之后,在译者和其它资源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组织多语言的讨论活动。比如说,在中国也有非常多英语不是很好的年轻人,那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用中文进行的讨论,那就有更多的中国用户可以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构想都是很灵活的,但是需要实践的话还是要等项目更加成熟一些之后。我们的项目刚刚起步,现在需要建立信用,还要测试我们的系统和运营模式。
目前,我们更趋向于吸收年轻用户,年龄介于十七八岁到20岁之间。我们发现,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智力上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也是刚刚开始接触世界。他们可能去旅游,可能在学习第二外语,也可能正在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世界,这一切都激发了他们了解世界的想法。
社区中的老一辈可以作为年轻一辈的辅导员,但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老一辈说教年轻一辈的情景。我意识到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已经出现代沟,体现在他们运用科技方式的不同。年轻一辈和老一辈可以互相提问。
中国大陆的可能性
我们真的非常希望中国大陆可以参与到这个项目,尽管我明白,由于政府管制,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成为一个窗口,让年轻人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世界了解他们的观点。当然,语言也是一个障碍。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觉得用英语表达自我并不自在,尤其是说到比较复杂的话题时。但是,在中国也有很多英语很好的,并且愿意接受挑战的人。
我们的一个优势是,它有建立信任和尊重的能力。我希望中国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会意识到我们的平台可以让他们的学生更自由地讨论和成熟地与中国以外的世界打交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平台可以让世界的年轻人互相尊重,更加的文明,不要谴责,诋毁和偏见,用一颗开明的心去聆听别人的意见。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但是你要让讨论建立在尊重的原则上。我们希望中国参与,如果中国不参与,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因为来自中国的声音不会被世界听见。
我认为政府没把我们的项目看成是一种威胁,相反是机会。我们涉及的领域是多样化的,当然,有一些领域是十分敏感和困难的。通过我们的封闭性论坛,由于不对外公开,内容受保护,这样的人会更多,我们希望他们可以讨论任何话题。比如中国和其邻国的外交关系,地区冲突等等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没有什么坏处,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也没有什么坏处。无论怎么,只要中国继续发展,这些都会发生,与世界接触也是发展的一部分。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正处在学习外面世界的最好时机。加上中国现在与世界发生的很多大事件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希望让中国年轻人的声音被世界听到,世界的声音被中国年轻人了解。
人们需要新闻,但并不见得愿意为新闻付钱
人们需要新闻。但是,他们不是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新闻交钱,尤其是商业化的新闻。然而,当新闻变得十分与众不同和独特的时候,人们也许愿意付一些钱。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危机,还会发展下去,但最终好的新闻机构会存活下来。现在还是有很多垃圾信息和哗众取宠的东西在新闻界。很多新闻为的就是赚钱和取悦受众。新闻很多时候需要照顾受众的市场。我们的项目不是一个商业化的模式,我们聚焦的是国际用户。
值得提出的是,新闻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最根本的目标是让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对时事的讨论,各抒己见。我们的平台不是新闻性,而是教育性的。我们的终极任务是教育性的,我们最终的支持也要依靠教育平台。
我和学校行政和院系的人都接触过。在和这些人交谈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那些想打破陈规的教育人员来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项目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参与我们项目的教育机构可以延伸他们所处领域的界限,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打个比方,如果是一所高校参与我们的项目,他们可以从我们社区中的优秀的用户找到他们潜在的学生。如果是中学参与我们的项目,那么我们的平台可以帮助他们的学生进入心仪的大学。最后,如果是雇主发现我们的平台,他们可以从中挑选潜在的雇员。这对大学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毕业生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平台给教育机构可能带来的好处。参与到我们项目的院系,比较典型的有:政治科学,国际关系,经济学,媒体交流,新闻学。从总体上看来,这些院系都侧重聚焦国际;否则,他们也不会对全球性的讨论感兴趣。院系是否具有全球性的世界观很关键。
我曾经在一个教育项目中担任行政人员,我现在也想改变一下。很多新闻记者都喜欢变化。自己创业是一个不一样的挑战,需要做很多不同的东西让项目运行。以前的时候,我为供职单位工作,我的供职单位来决定我的使命,我只有工作时才完成我的使命;而现在,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我的使命中生活。
(口述:Nelson Graves;整理:净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多读几篇吧!
方可成:新闻学界该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商业化和互联网让新闻变得更糟糕?
腐败是新闻自由的一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