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代幽默诠释

天朝的魅力:中国文化如何输出?

(荷兰在线专稿)夏天回国时,听咨询公司的老同学说看好文化市场,然后见电视剧制片朋友跃跃欲试IPO,接着又听闻风水大师预测文化产业将做大10年。回到荷兰后不久,便读到习大大著名的文艺座谈会讲话。

这些来自中国的消息在全球文艺的寒冬中可谓雪中送炭。近年来在西方只听到文化团体削减资金或关门大吉的消息。反观中国,政府非但未削减文艺预算,反而增加拨款来改造弘扬文化产业,不仅要在家里做大做好,更要走出去,让全世界人民看看中国的“软实力”。

可是,问题随即来了。文化如何输出?中国政府用钱砸出去的东西外国人能接受吗?为什么在我们大喊文化输出时,海外的孔子学院却纷纷关门?

下苦功的厨子

中国人常抱怨海外的中餐不地道。虽然餐馆也是中国人开的,有中国大厨在掌勺,但那口味就是跟国内的不一样。不要说欧美,就连日本的中餐馆做出的也是变种中餐。同样,在国内吃西餐,就算价格不菲,档次不凡,想吃到欧洲小餐馆的口味简直难于上青天。有种说法,要做出地道的外国菜,那个厨师必须得在那个国家跟着当地师傅练习八年。世上很少有哪个厨师能做这种投入,因此我们吃到的外国菜也大多貌似神非。
王露露新书

文学、绘画、音乐、影视也一样。我们老是抱怨,西方读者或观众喜爱的不是真正的中国货,而是那些“迎合”他们的口味的垃圾货。这么说有点偏颇,因为在这些怪胎中,有李安这样的大师。李安骨子里是个中国乡绅,无论他拍什么题材(即使像《断背山》、《伍德斯托克》这样的纯美国题材)也总有份东方的含蓄和隐忍。李安能做到,因为他本人就是东西文化的碰撞品。他在好莱坞的语言中植入东方思想,潜移默化地将美国人不熟知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传输给他们。他是那个肯在异国他乡当学徒下苦功的厨子。

李安这样融汇东西的文化大使其实不少。荷兰的华人作家王露露也是一例。她从用荷兰文写中国题材的小说为开端,在成为个荷兰家喻户晓的畅销作家后,进一步尝试将汉语和荷兰语从表达和意境上相融合。她最新出版的《情燃毕生》(见右图)更是一本将汉语与荷兰语诗歌、水墨画和油画结合为一体的奇异读物。她也是那个在异乡下尽苦功的厨子。

这样的文化大使,一个胜过百个孔子学院。

会沟通的艺人

在欧洲的公交上,你或许会见到手捧村上春树的年轻人。在欧洲的火车站书店里,你或许能见到村上春树的译作。如果这本是新书,你也一定能在旁边超市收银台边的书刊货架上找到它。

我问过欧洲的普通读者,为什么对村上春树感兴趣,而非哪个中国作家?读者说,村上春树更有趣。我也问过欧洲出版专家,为什么村上春树能畅销,而非已得诺贝尔奖的莫言?专家说,因为村上春树擅长描摹都市人物的心情,放在哪里读者都能有共鸣。春上是个会沟通小说家。

第一次听到《江南Style》是在阿姆斯特丹健身房里。当时不知道那个长着亚洲脸的胖子是谁,也不知道他吐的是哪国语言,但是知道他很出名,因为他在MTV频道里。接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世界人民跳起了骑马舞,那个叫朴载相Psy的韩国胖子成了最耀眼的明星。人们似乎不在乎是否听懂他唱的是什么,因为他敲对了人们心中的鼓点。他也是个会沟通的人——并非内容,而是表达方式。

就在Psy风靡全球的时候,中国政府开始用钱打造一个流行偶像,准备将她推进国外的千家万户。当然,她不能丑陋,不能搞怪,也不能低俗。她必须传播正能量,必须是中国梦的化身。结果呢?我至今未听到任何结果。

不要低估自身魅力

儿子就读的国际学校里,每到日本节假日就会见到几十个日本妈妈相约穿上和服,在学校教人做寿司、折纸鹤。每到印度节假日,也会见到身披纱丽的印度妈妈,袅袅婷婷飘然而过。她们的眼神没有任何拘束,表情没有任何矫揉,步履也没有任何造作。她们就跟在家乡过节一样,美美丽丽,开开心心。可是,我从未在春节、中秋或端午见到一个穿旗袍的中国妈妈。我只在婚礼上或名人出镜时看到旗袍。而且,穿上旗袍的人总有那么一点忸捏。

中国人爱国的很多,在网上义愤填膺挖家丑的很多,不畏列强抨击东洋西洋的很多,然而能在一言一行中表达对祖国文化骄傲的人却不多。我们一方面有种 优越感,另一方面又有种焦虑感。我们总想让外人看到我们的优秀,别人看不到我们便发急,越急越不自信,越不自信也离优秀越远。

其实,中国人大可不必那么焦虑。中国文化是有魅力的,别人来了自会感受到。我遇到过不少对中国持怀疑态度或抱有成见的人,因工作关系去了中国,然后便喜欢上了天朝。

罗素在《论中国人的性格》中写道,“不论是到中国去旅游的,还是多年居住在那儿的,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喜爱中国人……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 比我所了解的任何民族都更喜欢开玩笑。他们在每一件事情上寻找乐趣,而且总是用笑话来缓和争端。”

那是战乱时期的中国,百姓在生存的夹缝中找乐子。现在的中国面临不一样的问题——雾霾、毒食品、腐败……中国人抱怨归抱怨,文明享乐的天性却没有改变。任何一个从应该“最幸福”的北欧国家来到中国的人都会强烈感受到。这就是中国的魅力——活泼、幽默、一种快乐的韧性。

中国政府操心过多。不如把文化传播放手让给那些生存在文化夹缝中,有强烈表达欲的人去做——他们是天然的文化大使,是懂得如何沟通的人。至于政府,还是尽量让百姓减少些焦虑,同时争取用硬实力将老外吸引过来。人来了,中国文化自然会施加她的魅力。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你可能也感兴趣的内容: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梦想,还是现实?

国人的失落:说说孔子学院的投资与收益

 

岳韬
岳韬

岳韬,知名作家、跨文化培训专家。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当过记者、编辑,现从事商务培训和写作。频繁在中英文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于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红蟋蟀》,荷兰文版Schemering boven Shanghai于2015年1月推出,英文版Shanghai Blue将于2015年秋面世。岳韬目前正在创作第二部小说。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