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救援走向国际化:亮点与特例

,
中国式救援走向国际化:亮点与特例

尼泊尔地震之后,中国救援的速度和规模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的人道救援走向国际化大规模拉开帷幕,在与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对比中显示出无数亮点。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上周六4月25日尼泊尔突发特大地震,震中在勒姆宗地区(加德满都的西北方向,中国边境之南),主要受灾区占了尼泊尔46%以上的国土面积。截止4月27日,尼泊尔死亡人口已上升到3351人。这对于一个欠发达的高原小国,显然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因尼泊尔当局力量和资源有限,地震当天尼泊尔向中国和印度政府要求国际支援。在与时间赛跑的国际人道援助中,中国官方和民间的救援力量积极响应,纷纷出动。中国速度和中国规模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的人道救援走向国际化大规模拉开帷幕,在与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对比中显示出无数亮点。主要亮点分享下。

首先,中国民间救援机构高调亮相尼泊尔。当年汶川地震中多国国际援救队进入中国参与救援,而当时的中国民间救援还处于原始阶段,从汶川地震中迅速成长。之后的鲁甸地震开始积极参与,直到这次以云南蓝天救援为代表的民间救援机构高调亮相尼泊尔。有着高原救灾经验、轻型装备的28名专业救援者27日抵达加德满都,满满的正能量!

其次,中国国家救援和民间救援联手,快速合作响应。从汶川地震产生和锻炼出了一大批中国民间救援队,但当时专业欠佳也缺乏协同合作。这次在地震后中国救援队成为最早抵达尼泊尔的国际援助机构。短短三天内,国家救援队有中国国际救援队、扶贫基金会、蓝豹救援队;民间专业队伍有蓝天救援队、壹基金和爱德基金会奔赴尼泊尔参加现场救援。并且救援机构之间各有所长,在地震发生当晚召开第一次协调工作会,信息协同平台由此建立。

另外,中国网络志愿者强力支持。媒体喜欢聚焦现场的救援,却忽视了后台网络志愿者的兴起。这次尼泊尔地震灾害的信息收集、分析、汇总、建议和沟通,就是由人数不断增加的网络志愿者快速搭形成的。譬如笔者所志愿服务的卓明灾情信息服务中心,于地震灾害当天就开始搜集震情和灾害信息并及时对外发布,并坚持每日更新。几十名来自中国、尼泊尔、日本、欧洲的人道主义信息翻译员组成微信群,日夜接力一天内完成218页的《尼泊尔国家救援指南手册》英译中。该手册在2012年由国际组织协助尼泊尔做好救灾准备,也为这次入尼的中国各救援机构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当然,中国式的救援除可圈可点,除了亮点也有不少中国特色的特例。对比国际的通行做法,中国的特例令人哭笑不得。 举例两则:

27日,一则消息“28名中国救援队队员自费开赴尼泊尔 人均费用2万多元”,引起网络口水无数。有网民感叹“官员出国考察公费,蓝天出国救援自费”。原来是云南蓝天救援队,他们的队长向笔者证实了蓝天救援目前没有公募资质,所以筹款困难。估计为了赶上救命的72小时黄金时间,蓝天的救援人员以志愿者身份自掏腰包赴尼投入救灾。其实纵观国际社会就志愿者的指导文件,以及欧美关于志愿者的立法和实践原则,核心在于志愿者无报酬但相应费用由机构承担。有统一标志装备的中国志愿者赴尼泊尔自费救援,机构和志愿者的责任与风险不明确,本身就很特例。所以除了立即给志愿者都投个人保险外,中国民政局给民间合格救援机构尽快赋予公募资质是根本解决之道。

第二个例子是在尼泊尔地震之后中国撤侨。发自加德满都关于中国人先走的一条微信,据说让所有中国人都很“傲娇”。笔者以为,撤侨的决定除非他国严重内战或暴乱,否则天灾之前摸清情况稳定人心最重要。况且尼泊尔预计短期内大地震不太可能出现,余震的威力也在减弱。只允许中国人撤离的霸道剧本上演的后果,不仅仅浪费了加德满都机场的空间,也浪费了救命的宝贵时间。本应留有大范围国际援助物物资和救援飞机的空间,由于中国民航前往尼泊尔接回同胞占用跑道,地震救人的宝贵时间白白流失。联合国驻尼泊尔办公室公告也注意到主要登机口拥挤,因此加德满都机场建立国际人道援助临时区以缓解救命物资的快速流通。部分撤侨对于购买当天机票又有民航航班或者特殊伤残国人回国的情况,可以理解;在他国天灾时统一下令全体撤侨,除了添乱添堵也丧失了国人保全自己安危前提下,参与当地第一时间救援的机会。其他国家不统一撤侨的表现,其实更为理智。

尼泊尔震后未来期间,将会面临水电短缺、灾后下雨、疟疾传播等挑战,考验人性和专业的时间即将到来。中国走出国门的救援,除了更加专业外,还要在实践中快速学习,尽快走向国际化。中国国际救援,是否以“大本营模式”梯级跟进长期坚持,能否在与国际专业救援队伍并肩作战中快速成长,大后方的我们拭目以待,并给予支持!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多读几篇吧!
尼泊尔大地震为西藏水电敲响警钟
地震周年祭:被遗忘或忽略的灾区
汶川少女:一个人的账本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