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为谁而庆?

,
“国庆”,为谁而庆?

中国每年一度的“国庆”,在荷兰人的词典中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是否想过,每一年的“国庆”,我们都在为谁而庆?

再逢国庆,看着铺天盖地的晒假日照片,自然而然和荷兰朋友聊起国庆。荷兰朋友简单祝贺后便颇有兴致地问:“中国国庆的全城party是什么样的?”简单一问我却不知道如何回答。中国国庆有全城party么?齐聚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各个城市迎来新一轮游客高峰算不算是全城party?荷兰全城party中大街小巷音乐震耳,享受酒精和舞蹈的欢乐人群,确实在中国国庆中找不到。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儿杞人忧天的味道,但想到在国庆这种一片祥和的节日里,若真有类似荷兰的全城party,再碰到些不合群的闹出点儿动静,不知道有多少负责国庆安保的人要连带遭罪了。

文/程锦

虽然没有全城party,但国庆作为公共节日一放七天的“大手笔”让荷兰朋友惊叹不已。荷兰每年的公共节日屈指可数,除圣诞福利外,不算周末的话,全国皆休的公共节日不过只有一天假期。突然想到没听过荷兰人聊过“国庆”这个字眼,便问:“那荷兰的国庆是什么时候?”荷兰朋友的第一反应是曾经的女王节,如今的国王节。我质疑说这不是国庆,女王或者国王的生日和国庆不一样。这个问题他倒是没预料到,转而问我:“你说的国庆是什么意思?”于是跟他解释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像是7月14日法国的独立日之类。他犹豫了一下说:“我们没有独立日,5月5日是荷兰的解放日(Bevrijdingsdag)。”“国庆”这个字眼对多数荷兰人来说并没有特殊的意义或概念,在曾经的女王节、现在的国王节和解放日,荷兰境内都会有庆祝活动,但荷兰人并不把其称为“国庆”。如果有人想因此调侃荷兰人“国庆”意识不足,丹麦和英国更是连荷兰概念里固定的国庆日都没有。那么我们每每提到的“国庆”在庆什么?为谁而庆?

中国知名作家冯骥才在谈及“国庆”时显得忧心忡忡,他认为如今的“国庆”已“看不到国家”,节不像节,日不像日,节日的文化内涵渐行渐远。而冯先生所言的国庆文化内涵是什么?是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还是给予国庆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意义,将国家自豪感、神圣感和感恩感常挂于心?无论是哪一种,国庆最大的特色之一– “半个中国在路上”的黄金周旅游奇观怕是要让冯先生失望了。和冯先生一道忧思国庆文化内涵的声音表示,中国人越来越浮躁,过度追求感官的浮华,节日的审美疲劳也是一年胜过一年。但这样的评价让不少人觉得不中听:我一年才有几天假,好不容易放次七天长假你还管我怎么过?

国庆作为一种全民性的节日,对中国官方来说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而国庆日大规模的庆典活动,也被中国政府视为是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政府号召力的有力途径。但民间又有不同的声音:如何庆祝是政府机构和领导的事,能休息,给点儿国庆福利才是王道。这倒不假,说起国庆,大多民众的直接反应是终于可以放假了,但这个假期除时间长些,旅游的人多些外,和其他的假期并没有多大不同。

若文化内涵渐失,国民精神不彰,国庆的庆典也不是民众的关注点所在,那每一年的国庆到底在为谁而庆?为还有一份工作,能够享受到假期的福利?其实国庆在民众心中的意义如何,民众到底在为谁欢庆,人各有志,不必也无法强求,也无需渲染一份人人欢庆国家诞辰的祥和,毕竟“国庆=放假”的心态不能说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不足。荷兰最热闹的、全国欢庆的女王节/国王节,多数荷兰人也不是带着国民精神来庆祝的;也有荷兰人出现“审美疲劳”,压根不愿意参与的;更不用提有一大部分是世界各地来凑热闹的国际友人。身穿橙色,走上街头的荷兰人,多是想凑凑热闹,感受全城party的节日气氛,让自己在唯一的一天假期中伴着音乐和舞蹈,尽情地烂醉一次。“我们庆祝国王的生日,因为他是这个国家的象征,但这就是个引子而已,重点是我们享受节日气氛,”另一位荷兰朋友说道。

而连固定国庆日都没有的丹麦,在联合国的最新报告中,再次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幸福不幸福,民族自豪感强不强,并不用靠国庆的表现来验明正身。生活富裕而舒适的,每天都过得自豪;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假期也不停下挣钱脚步的,再多来几个国庆也未必增加他们的自豪感。所以有人说,随心吧,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过法,没钱人没钱着过,大家自得其乐就好。若能抱着这样的心态,国庆的气氛是愉悦的,高校的学生借着假期可以约着朋友四处走走;外地工作的白领蓝领金领灰领可以有个回家和父母亲朋团聚的机会;而那些小商小贩,也可以趁着假日经济多赚点儿钱。看看领导人冒雨在天安门广场出席国庆日活动,学生们穿着雨衣在广场唱歌庆祝,欢庆的心情,是风雨无阻的。

虽然荷兰和中国对“国庆”的概念不同,欢庆的方式也不同,但荷兰人在节日欢度party的热情,也是风雨无阻的。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狂欢”过后,一地垃圾。

注:本文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