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幸福教授”:个性化社会使人更幸福

,
荷兰“幸福教授”:个性化社会使人更幸福

突如其来的改变会不会挫伤安居乐业的荷兰人的幸福感?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个人对幸福的体验?

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下,素以福利社会著称的荷兰近来出台了一系列“不讨好”的新政策:儿童补贴金减少、托儿费用爆炸性上升、中学课本不再免费;把有子女的家庭卷入了一场强劲的改革风暴中。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会不会挫伤安居乐业的荷兰人的幸福感?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个人对幸福的体验?

致力于研究幸福逾四十载的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退休教授汾侯文(Ruut Veenhoven)语出惊人:“福利制度存在与否跟社会整体内人们的幸福感没有丝毫关联。尽管富裕国家的人们普遍比贫穷国家的人们生活更惬意,但那些花重金建设福利制度的富国并不会带给人额外的幸福感”。这位被荷兰媒体称为“幸福教授”的学者解释说:“而生活在个性化社会却普遍比生活在集体主义社会更使人幸福”。

“幸福是拥有选择的空间

在汾侯文眼里,幸福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 通过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发挥所长:“个性化社会的好处在于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在反复的摔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依赖会使人不快,挫伤幸福感。从少年时起,你就应该有机会学习独立,学着判断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而做家长的,在抱怨孩子“不听话”之余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必须学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走自己想走的人生之路。

而福利国家具备的所谓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公共图书馆、游泳池等公共设施,并不意味着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你可以拥有物质上的繁荣、高福利待遇和身边的亲朋好友,但如果你患有抑郁症,你对生活的感觉还是不会好,”汾侯文说,“幸福有点类似于健康:遗传基因、生存环境和个人行为都对一个人的健康有所影响,幸福也如此。在有法律保障、安全、民主和自由的国度,人们更有条件作出选择,幸福的感觉也更强烈。”

一个人的幸福感与他对生活的满意度成正比,这里面含有很大的主观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这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一句话。你觉得惬意的生活,却可能让他人难以承受。但教授同时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主观想像、海市蜃楼,它是人们对某一刻的切实体验,里面包含着客观的因素。当一个人说他对生活感到满足时,常常意味着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样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社会里运作、更健康、寿命也更长。”

教育vs幸福

另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人们成年后的幸福指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世界各地,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越好,今后成功的几率就越高,而事业有成的人则更幸福。事实上,当汾侯文把数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却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跟一个人的幸福全然无关,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

“幸福教授”汾侯文认为,学校教育的重心应该是鼓励孩子们发展思维和社交能力,而非只限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一味看中成绩,“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你能容易地俘获女孩子的芳心,而受到女孩子的青睐真的会让你感到幸福。”就业时当然谁都不希望遇到吹毛求疵的老板,但其中的学问在于“你该学会怎样跟他打交道”,同龄人之间也是如此。学校教育应该注重观察和尝试生活以及应对不同的情境。

同时,一个国家的平均智力水平却有助于整体的平均幸福感,因为发达的国家需要聪明才智。生活在贫穷、毫无机会的社会里,看不到前途也赚不到钱,就根本无幸福可言,“但学有专长者并不意味着比愚昧的人更幸福,因为,你更容易看到不平、看到流逝的机会,你总是在追求。好在它能使你不断进步。”

为人父母需要“牺牲”一定的个人幸福

通过调查,汾侯文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在条件相当时,为人父母的荷兰人一般都不如没有孩子的荷兰人幸福。究其原因,似乎很表面也很简单:“第一,你的婚姻不再像没有孩子之前那样浪漫:曾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变成了孩子爹孩子妈;第二,你的自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你不能再随意接受国外的工作,就是在国内跳槽也不再那么简单;你还可能为了孩子而不得不维持已经没有爱的婚姻。”在教会孩子如何选择的同时,父母却失去了不少弹性,这无疑影响了他们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对于女性来说,孩子的降生往往更加意味着双重的压力,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幸福教授”指出,调查结果显示,荷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母亲在孩子刚刚出生时会感到不愉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变得比没有子女时更幸福,而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则不然:“这些女性承受着双重负担:她们往往对自己要求颇高,争取在工作和家庭上都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当孩子事业有成时,父母往往会感到自豪和骄傲,这对父母的幸福感有什么影响?汾侯文回答说:“基本没什么影响,因为幸福感取决于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孩子的事业。我感觉,通过孩子追求事业的现象在中国和日本都很突出,即所谓的“虎妈”。原因之一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在所处的社会中没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把自己的雄心影射在子女身上。这种现象在荷兰也有,尤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高学历的母亲花费极大的精力为孩子辅导功课,子女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现在… 我没有亲自去做调查,但如果说这种现象在荷兰少多了,我是不会惊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