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玲:“中国大部制改革充其量是微调”

何艳玲:“中国大部制改革充其量是微调”

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0日出炉,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3月14日,中山大学教授何艳玲在接受荷兰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大部制改革充其量只是微调,回应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的关切,但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微乎其微,机构改革不仅要有加减法,也要遵循乘法法则,通过整合现有组织达到行政最优化。

背景:大部制改革出炉名称雷人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炉,这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组建国家铁道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建国家海洋局;重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方案一出立即引发了中国各界的广泛关注。“铁老大”被撤后,原铁道部部长盛光祖称,出任最后一届铁道部部长,这个末任部长没有遗憾,一切为了铁路好;而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虽公开表示很有信心接管铁道部目前的政府职能部门,但拒绝对如何接管等细节进行表态。另有消息称,2008年“大部制”改革时原本已敲定将铁道部划入交通部,但因为时任铁道部长刘志军反对而流产,而刘志军已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移送司法,具体审判时间仍不可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针对有民众怀疑称卫生部和计生委合并是人口政策调整的信号,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予以否认,他表示,从未来一段时间来看,计划生育国策不会改变,但为了更好适应老龄化等新形势发展可能会有相关配套举措出台。

除铁道部、卫生部和计生委之外,还有分析人士就其他机构的变动提出看法。有分析人士称中国首次将报刊杂志、书籍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的监管集中在一家监管机构上,显示出中共传统媒体监管已走向一体化。而重组海洋局则显示了中国保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可能会影响北京处理海洋领土争端的方式,加剧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紧张。

中国社会各界除了揣测和预估大部制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之外,大多数批评意见集中在了新组建部委冗长的名称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竹冰表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长达14个字,读起来非常拗口,应改名为“国家传媒总局”,方便记读。著名作家郑渊洁在微博中调侃道,中国机构名称常被简称,新建的“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简称将是“生划委”,“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简称将是“出局”。

还有不少网友普遍抱怨机构名称过长,并纷纷通过微博等平台晒出自己家乡“没有最长,只有更长”的机构名称,如长达45个字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专家:民意沸腾已达到临界点
撇开国务院机构名称不谈,这次大部制改革的初衷和可能带来的效果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荷兰在线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作为1949年至2007年间国务院机构变迁的数据量化分析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何艳玲对此次大部制改革颇有体会。

何艳玲首先肯定了此次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她表示,此次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是正确的、合理的,积极回应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计划生育和火车出行等关乎社会民生的焦点问题,可暂时有效缓解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批评。

但是何艳玲也指出,相比于前几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此次大部制改革充其量只是微调,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无法与前几次同日而语。她表示,量化分析自1949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变迁不难看出,机构变迁的内在逻辑包括“运动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驱动”和“政府-市场关系和政府-社会关系双重维度”三个角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维度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而在此之后出现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全新维度,这一趋势在中共十六大后尤其明显。在这种趋势下,国务院机构变迁一方面继续着“减法法则”,即主要精简经济管理类组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加法法则”,即社会事务类组织、执法监督类组织在逐步增加。“过去几次改革的成效比较明显,规模也比较大,我不认为这次大部制改革超过以前的改革力度,也不及广东顺德等地方的行政改革力度。”

在谈及大部制改革可能带来的阻力时,何艳玲认为阻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改革都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改变,势必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另一方面,大部制改革的阻力也来自于变革本身,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有些风险是可以预估的,而有些未来风险是无法预测的。

此次大部制改革最为“吸睛”的当属铁道部,对此,何艳玲表示,铁道系统是相对封闭的王国,垄断利润高,再加上过去几年铁道部负面新闻缠身,铁道部身上承担着来自百姓的过多的爱恨情仇,自然有人拍手叫好,也有铁道部员工涕泪告别。“过去中国主要依仗投资性模式驱动,现在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转变,再加上铁道部负面新闻缠身,降低了其与高层讨价还价的能力,民意沸腾也几近临界点,铁道部被撤销自然是水到渠成,再拖会承受不了这个压力。”何艳玲对记者说。

那么,什么是衡量政府机构改革成败的标准呢?何艳玲认为这一标准应由“更小的成本”、“更好的服务”和“对相关群体带来最小的伤害”三维评估体系组成,如果不能为社会公平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一味地强调精简是没有意义的。“所有政府机构改革都应该有清晰的目标,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无论是25个部门还是像国外很多国家那样只有10几个部门,关键看是否满足上述三个标准,机构改革不仅要有加减法,也要有‘乘法法则’,即通过整合现有组织,达到行政最优化。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改革要纳入法制框架,这是实现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的前提,也是推动政治改革的必要环节。”

何艳玲最后指出,国务院每隔几年都会进行一次机构改革,改革的积极影响或意义难以评估,改革的最大意义或许在于改革本身,“改革可以缓解来自各方的压力,中国的常态必须是改变。”

精彩网友点评:铁道部成5A级景区?
网友“@区志航” :撤销铁道部换来的第一个好处是涨票价?

网友“@摆古论今”:2013,一个冉冉升起的5A级景区——铁道部。

网友“舟的世界线”: 昨天梦到大部制改革拆分了新华社。其部分职能与国务院新闻办重组为国务院新闻与授权发布办公室,并成立新华传媒集团,参与完全市场竞争……然后呢,醒了,梦霍然断了。

网友“@袁裕来律师”:有网友很关心地问:原铁道部的债务,划给谁去背?答:唯有划给人民承担,通过车票涨价和上巿。

网友周蓬安:广东顺德历届以来最大规模干部调整基本完成。顺德“大部制”改革,堪称楷模,那次改革曾让41个“一把手”没有了位子。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至今已经三年多,却几乎没有任何建树,希望国务院学习顺德经验。

网友“政经观察员范利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药监总局等等,10多个部委管不住一个食品安全,监管链条节点不衔接。贵部委部门利益纠葛的很啊!上次大部制改革效果与“精兵简政”南辕北辙。建议再砍掉、合并几个部委职能机构!

网友“李剑芒的小号”:铁道部将成为一个公司,将上市,上市之前将进行一轮海外融资。如果有人有能力追查这些外资,他们很可能都是一群华人,他们的亲属很可能就是参与铁道部决策的人们。高呼社会主义的是他们,办大事儿的是他们,大事儿砸了,大老板还是他们!整个社会主义过程就是把你的财产转换成他们的财产,没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