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华人是否受歧视?

在荷华人是否受歧视?

关于少数族裔受歧视的问题向来都是荷兰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中,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摩洛哥、土耳其裔和安的列斯岛人的声音。人类学硕士研究生Lilly Witte关于荷兰华裔形象和第二代华人身份认同的毕业论文最近在荷兰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最近,荷兰声像人类学基金会同荷兰华人参政基金会、蓝水龙基金会在阿姆斯特丹联合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讨论中国年轻华人是否感到不被社会完全接受以及将中国人类型化是否会阻碍华人完全融入社会。

荷兰华人形象
多年来,在荷兰人们一提起这里的中国人就会用到“封闭”、“勤劳”、“不依靠社会福利”、“很少找麻烦”、“不起眼”等字眼。大部分荷兰人认为中国人是荷兰少数族裔的模范,人们几乎从未听说过有中国人结群寻衅滋事的事件发生。荷兰人通常把中国人和中餐馆联系在一起,马路上见到中国人有时会开玩笑说“要辣酱吗”(中餐馆常用语),尤其是第二第三代华人中很多人听了之后感觉很不舒服。

参加讨论会的还有一位在电影《温辛的马》中扮演的父亲的Aaron Wan,他告诉大家,在准备阶段,他和导演就是否用带口音的荷兰语演出进行过讨论,最终他们决定让他全场说标准荷兰语,而不带中国口音。不在电影里将中国人角色类型化在Wan先生的眼里是很大的一个进步。对此与会者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角色的需要更为重要。让一个刚来荷兰的人说标准荷兰语是否影响角色的可信度,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呢?

身份认同一代二代有区别
第二代华人从行为举止到感觉应该来说更像荷兰人,他们平日使用的语言也都是荷兰语,完全融入进了荷兰社会。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份好工作,认为自己更多地是荷兰人,他们跟荷兰人不一样的只是外表。而正是外界对他们不同外表的不断强调,使得他们最终感觉自己不可能完全成为荷兰人。

第一代华人在身份认同上比较简单,尤其是在中国长大成年之后才来到荷兰的华人基本上不会出现危机。当遇到将中国人类型化的情况时,他们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玻璃天花板
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玻璃天花板”,大部分人对此表示赞同。荷兰很多企业和机构确实存在对某些群体,如女性或少数族裔,晋升高级职位而设置的无形障碍。但是有一位在海牙市政府工作的华人女士指出,自己正是受益于荷兰政府为鼓励更多女性和外裔人士参加工作而推出的“积极歧视”政策,才得到了目前的这份工作。

关于歧视的问题大家众说纷纭,因为当遇到某种情况时,不同经历、背景、处境下的人反应不一。比如总是有修路工人看到你是中国人就对你喊“你好”,有些第二代几乎不说普通话的华人表示对此感到很无奈。可是在中国,中国人在大街上看到外国人不也常说“hello”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