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讨论

中荷作用:当荷花遇上郁金香

(中荷作用文化交流项目第一期:秦淮灯彩)

如今人们总是配备着各式各样的机器和设备,好让生活变得更加快速和便利,许多传统和习俗正逐渐被忽视和遗忘,大规模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情地挤退着那些慢工细活的手工艺品。然而这些文化遗产,浓缩了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根源,需要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创新,来得以世代流传。有些老手艺仍然在民间广受喜爱,而更多的则面临着失传的威胁。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延续,是中荷作用文化交流项目所探讨的课题。

项目团队是一群年轻的“中荷人”,扎根在中华文化,熏陶于荷式生活,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在化学反应里的中和作用,是酸碱相溶变成水和盐。而“中荷作用”,是牵动红蓝相遇,并交叠出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白空间和正能量。此次交流项目,邀请了5名来自不同领域的荷兰杰出设计师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和5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他们以组合配对的形式一起工作,相互学习,实验新工艺并创作出新的产品。在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制造与创造,不断地相互碰撞、激发火花,并最终融为一体。

第一期的交流始于马年元宵,主题为:秦淮灯彩。几乎每个中国大城市都会举办元宵灯会,而秦淮灯会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每年近四十万盏的手作荷花灯。这么大量的花灯产品由当地数百名手艺人全年无休地扎制而成,其中超过半数产自顾业亮老师的工厂。这位顾老师就是中荷作用的第一位参与手艺人,他是秦淮灯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回顾着自己的灯彩道路,顾老师感慨万千。他成长于老门东地区,是南京手工艺的聚集地,在那儿,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手艺世家。顾老师家族三代都是灯彩师傅,全家老小一年到头都在为元宵灯会而劳作。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顾老师八岁学习扎灯,成为灯彩手艺人。又在年轻时建立了自己灯彩工厂,通过产业化道路,改变了传统灯彩艺人个体作坊的模式。后于2001年起,主持操办秦淮灯会。正是顾老师对灯彩的热爱、手艺的坚持、经营模式的探索,让他一步步走得更远更高。

而远在世界另一边的荷兰,中荷作用团队在几十位杰出的设计师中挑选了范朵郁(Frederike Top),前往南京和顾老师一同交流合作。范朵郁毕业于乌特列支艺术学院,现在阿姆斯特丹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她的设计主要包括室内、产品和公共空间。在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是光,从光、影、色到亮度,试图用此小干预,在空间中创造独特的氛围。对光影极其痴迷的她被秦淮灯彩所吸引,于是踏上了初访中国的神奇之旅。

元宵节刚过,范朵郁来到了顾老师位于夫子庙的工作室,两人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了自己和各自的创作作品。作为东道主的顾老师一路领着范朵郁游览灯会,泛舟秦淮河,不断地述说着灯彩的历史文化。经过了几天的熟络,传统手艺和现代设计的交换便密集展开了。荷花灯是秦淮灯彩的一张名片,最具代表性。于是,顾老师决定教授范朵郁制作传统的竹骨纸面的荷花灯。荷花象征着和谐、美好,它同时也是佛教的象征,代表着圣洁、清净。每年来夫子庙灯会的游客们都爱提一盏荷花灯回家,带去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范朵郁也从顾老师的口传心授中了解到许多灯彩背后的寓意和故事,并为之痴迷。创作灵感不断奔涌而出。

在接收了大量的秦淮灯彩讯息后,范朵郁开始用自己的荷式设计思维对荷花灯进行结构的重塑、和意义的解读。在她的住所里,贴满了灵感、草图和试验,让前来拜访的顾老师都为之惊叹。如果荷花代表秦淮,那郁金香将毫无疑问地代表荷兰。巧合的是,含苞待放的荷花花骨朵和郁金香十分的相似,似乎天生就是姐妹花。于是俩人的合作契点就落在了荷花和郁金香的结合上。交流期的最后两周,范朵郁和顾老师在工厂里不断地讨论、制作模型,在一次次的碰撞和磨合中,最终完成了一组大型灯彩装置和一件家用灯具的设计。产品会经过继续的开发和细化,得到最终的完善。

六周的交流很快就过去了,范朵郁似乎有些不舍得离开了。中国和荷兰是这么的不一样,在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她都很留心地观察着、记录着、体味着。老百姓的日常用灯习惯,借用花灯许愿的习俗都被细心的她收入进了和顾老师的合作产品中。而顾老师也因为范朵郁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拓宽了创作思路,激发了更多想象力和灵感。他还有些意犹未尽地邀请范朵郁一起合作研发更多的产品,让彼此的交流不断继续下去。

 

 

中荷作用
中荷作用

中荷作用由一群年轻的“中荷人”创办。他们扎根在中华文化,熏陶于荷式生活。致力于搭建中荷桥梁,推进双方的文化交流、资源整合,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并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